第一百一十九章:曹将军恐怕已经战死了

第(1/2)页

“怎么会这样?”

听完杨鹤和刘德推卸责任的说辞。

王之臣没有发现任何不妥。

对一个辈子只是埋首于书本文章和圣人之言的文人,他哪里能懂得什么叫做默契和潜规则。

此时王之臣心里想的是接下来该怎么办?

按照王之臣的原来的预计。

他带着十几万明军和粮草会顺利进入锦州城。

然后整合了锦州的守军,到时候就是和围困宁远的后金大军斗智斗勇。

到时候不管是胜是败,他都足以自傲的说一句,无愧于圣恩了。

可是没想到。

这后金的蛮子竟然不安规矩出牌。

自己才刚刚登陆辽东湾,就遭到了拦截。

如果塔山落入鞑子的手中,那王之臣就只能无奈退军,重新回到船上。

此时的王之臣还在纠结塔山能不能守住。

他丝毫没有意识到,塔山距离辽东湾只有三十多里。如果骑兵强行赶路的话,顶多也就只需要一个时辰而已。

现在登岸的明军,大部分还挤在辽东湾的沙滩上。

人挤人,辎重挡住去路。可以说还是一团乱麻。

这时候真要遭到攻击,想要退回船上也只是痴人说梦而已。

最大的可能就是士卒慌乱之下,跳海逃生。

而山海关的明军主要来自北方。熟悉水性的寥寥无几。到时候真能游到船上的,估计百不存一。

不过王之臣哪里能想到这些。

只是翻阅过几本兵书的王之臣,比历史上纸上谈兵的赵括和马谡都远远不如。

要是稍微有点军事常识。

王之臣也不会犯下将十几万大军全都挤到辽东湾的窘境。

“要不然我们还是先撤回山海关吧?”

王之臣扭头看向了身边的赵率教。

在心中无限惶恐的时候,王之臣下意识想到的就是赵率教。

赵率教此时也是无比的头疼。

之前王之臣突发奇想,想要直接走海路,将十几万大军运到锦州。

赵率教当时没有规劝。

一来是因为担心逆了王之臣的意思,引起王之臣的不满。

第二也是赵率教心存侥幸心理。

在出兵之前,赵率教和王之臣的目标就不一样。

王之臣想要挽救宁远的意图只是异想天开而已。

在出战之前,赵率教就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现在的宁远城,几乎就是皇太极的囊中之物。

没有了粮草,宁远城还有两万大军,外加十几万的百姓。

宁远城根本就没坚持下去的可能性。

王之臣此时如果真的去救宁远。

这可能反而是皇太极最想看到的。

这不就是典型的围点打援战术吗?

到时候想要强行救援,只能损失更多。

赵率教可不想白白送死。

其他的明军将领自然也不想。

所以出发之前,赵率教和主要的几个将领已经通过气。

私下重新拟定了一套作战方案。

那就是死保锦州。等到皇太极退兵,再趁机夺回宁远城。

至于城中的那些明军和百姓,在赵率教的计划中早就放弃了。

赵率教也不担心会被王之臣叱责。

等到王之臣见识到了鞑子的凶狠,自然不敢再冒进。

到时候赵率教的作战计划自然就可以浮出水面了。

赵率教的这套计划非常的稳妥,但是却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陷。

那就是从辽东湾到锦州城这一段怎么安全到达。

要知道这可是有一百多里地的路。

十几万大军,再加上辎重,怎么也得个五六天才能进入锦州城。

赵率教其实是在赌。

赌皇太极会忽略锦州。

因为后金鞑子虽然凶猛无比。但是人数却是个致命的缺陷。

这次皇太极出征,带的兵马也就十万出头。

想要将宁远团团围住,皇太极就不敢轻易分兵。

不然已经吃到嘴里的肉就可能丢掉。

祖大寿又不是傻子,没了粮草。祖大寿绝对会带着手下强行突围。

现在只是因为城外的后金军队太多,根本没突围的可能,所以才只能在城中死守。

王之臣这次带来了十几万大军,再加上锦州的三万大军。

皇太极想要拦截王之臣,不来个五六万人马根本就做不到。

不然来的少了,肯定会被明军给吃掉。

而且辽东湾距离宁远的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

等到后金大军得到消息,说不定赵率教等人已经到锦州城了。

可是让赵率教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后金大军第二天就赶到了塔山。

这说明什么?

说明赵率教他们还在路上的时候消息就已经泄露了。

如果泄露消息的人就在军中,这消息在出兵前就已经被送出去了。

“该死。”

赵率教心中暗恨。

恨不得将这个泄露消息的奸细给千刀万剐了。

可是事有轻重缓急。

现在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怎么应对目前的局面。

不然真要兵败了,到时候整个大明都危险了。哪里还用去担心几个奸细?

赵率教朝着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