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十七章 农业研究

第(1/2)页

  如何提高农业产量?放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非常难的学术性问题,因为在二十一世纪这个阶段,能做的实验都已经做过,杂交也好,培育新物种也好,寻找作物的最适生长环境,生长温度也好,都试验的差不多了,要想提高产量可能只能从基因方面入手。而且吃了转基因的食物还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一切都很难预料。

  但是现在这个年代呢?凭借陈飞脑海里仅有的一点知识绝对可以大幅提高现有的产量。

  新的物种如地瓜之类的就不多说了,单说水稻小麦吧,如果能利用人工授粉去培育杂交水稻什么的,亩产量分分钟翻一翻啊!

  大唐这个年代一亩地能产出多少水稻?一亩地能产出二百斤的粮食算是光景好的年月,遇到什么天灾**,一亩地可能一百斤粮食都产不出来。

  但后世的杂交水稻亩产有多少?一千五百公斤!换算成公斤足足有三千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所创下的记录,是一个令全人类仰慕的数字。

  相比这个年代,一亩地的产出足足翻了十五倍!这个年代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要是陈飞说出这个数字恐怕会被别人认为疯了,水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这么高的产量。

  当然,陈飞也不会要求自己能培育出这么高产的水稻,只要比现有的产出量翻一翻,翻两翻他就觉得很满足了。

  因此他花费了四千抽奖点在系统里兑换了和,详细记下了培育杂交水稻的步骤。

  从技术上来看,现在要培育出杂交水稻还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最最重要的是,参与这个计划的人大多都是一群不识大字的农民。

  倒不是陈飞歧视农民,而是有些技术上的话要和他们解释起来真的很累。

  于是他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详细的向这些农民讲解了很多杂交水稻用到的原理。

  其实原理很简单,无非就是挑选优良的水稻品种培育下一代,按照遗传学的定律,优胜劣汰,不断培育,到最后剩下的就是最优品等的水稻。

  但就是这么简单,后世几乎上过高中的人都懂的道理,在这个年代确实“了不起”的高深学问。

  一群农民大伯张大了嘴巴听陈飞讲了半天,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还能这么玩啊!长见识了!

  看着他们呆滞的表情,陈飞微微叹了一口气,他也没指望这些人能一下全部弄懂,既然弄不懂那就实际操作嘛,做着做着心里总会有点数的不是?

  给农民大伯培训了三天理论知识以后,陈飞向李世民请求给他划分出了二十亩良田,专门做实验稻田,用来种植各种试验品用。

  并且他依靠朝廷的力量,从南北两方调来了水稻的秧苗,甚至还搞到了东南亚一些小国的秧苗。

  当陈飞拿到这些秧苗的时候兴奋不已,因为东南亚的稻米在后世可是很有名的,要是能大批量的引进国内,简直就是造福人类啊!

  于是陈飞正式上疏李世民,请他从东南亚那些小国引入水稻和懂得种植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