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朱元璋:搬家!

第(2/2)页

对草原的那位大兄弟耿耿于怀啊.

        或许是人越老越执拗,在朱元璋的要求下,这个火车几乎在这个文阁不断运行了两年,每当蒸汽机头停息了,就会有太监添火添水。

        <div  class="contentadv">        只不过精细的玩意儿经常容易坏,也只有这个时候火车才能歇一歇,为了维修这玩意儿,朱元璋甚至专门下旨从许良的实验室要来了一个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维护和修理。

        而朱元璋也终于由此开始关注起科学研究了,每个月他都要问问许良实验室关于真正蒸汽机的研发进度,他想看到真正的火车,而不仅仅只是这么个模型。

        不过现在朱元璋终于可以亲自去瞧瞧了,思绪回来之后,他把手里的奏疏递到朱标手里:“看看这个吧。”

        朱标不明所以的接到手上,认真的看了一阵子,他就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了。

        却是严震直的奏疏,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西安紫禁城已经正式完工了,只等朝廷这般选择好时间就可以直接迁入了。

        当然还有关于迁都之前的其他准备工作,奏疏里也做了详细的报告,除了五年前从各地迁入的五千户富户均在西安府得到安置,后来朱元璋又再度追加了一万四千户,也统统有了安排。

        这些人除了一些豪商,更多的都是盘踞各地的豪强乡绅,他们迁入京城看似是不错的去处,但在本地世世代代经营的力量都一夜消失,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家产大缩水,算是无妄之灾了。

        当然其中有很多,也是朝廷当权的官员勋贵相关的,这也算是老朱借着迁都的事情,对朝堂力量的一次削弱,偏偏别人还说不了什么,让你迁入京城那是皇恩浩荡,你不能不识好歹。

        除了这些,还有西安府作为北直隶之后,帝国中心直接落在的北方,外部的军事压力也要更重了许多,相应的军防调动自然也有安排,不过这不是严震直该管的事,他只是大致提了一嘴。

        真正让严震直在奏疏里浓墨重比汇报的,是关于整个京城的建设情况,洋洋洒洒一大篇文字之后,严震直最后留下八个字的总结。

        “千古一都,天府气象!”

        当然在奏疏的最后,他倒也没有忘了提一嘴许良的名字,对许良在其中的作用大加肯定,不吝赞赏。

        朱标看到最后笑了起来,严震直这家伙到会顺着棍怕,知道本宫看重许良,就在这儿替他邀功,一来顺了本宫心意,二来也和许良结下个善缘。

        不过朱标还是想简单了,严震直虽然有这么两层意思,但更多的还是对许良在西安干出的成绩服了,换言之他的话那是实在的真心话。

        以他的判断,按照西安城如今的建设情况,这政绩基本上就等于高升了,这小子说不定会是新一代年轻官员最最耀眼的人了。

        蹇义?他不行,现在还是个中书舍人,虽然皇帝看他顺眼,但未来是太子决定的。

        夏原吉,和蹇义一样的处境罢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

        哦,还有一个解缙,这倒是顶尖的才子,只不过这些年都没动静,不知道去了哪里,更不用说了。

        还得是许良啊,有建设西安府的政绩,不管拿去哪里说都是过硬的,在太子心里也是挂上号的,前途根本不必怀疑。

        那么在说真话的前提下,多提点提点这个后辈不是坏事,难保是不是有自己还要看他脸色的那一天。

        “差不多能搬就搬吧,再不搬的话朕怕是熬不住了。”朱元璋有些疲惫的捏着眉心,一举一动都尽显老态。

        朱标放下奏疏,硬是挤出个笑容:“父皇何必如此,您开创新朝稳定九州,善治天下造福百姓,此番功德何其大也,自然福寿绵长。”

        朱元璋呵呵一笑,倒也不争执这个:“行了,说点正事吧,既然那头都准备好了,这边也没有必要拖延了,该走就走吧,这应天府朕待了半辈子,也到了分别的时候。”

        朱标还能说什么呢,虽然这几个月朱元璋对很多事情都放手了,但他仍然是天上的烈日,这样明确的旨意,朱标自然只能遵从:“儿臣明白,迁都的事情儿臣会安排妥当,父皇静待即可。”

        走出了文阁,朱标遥望西北方向,一时间也有些情绪复杂。

        西安府不仅仅是许良的成果,同样也是他朱标的成果,虽然无论严震直的奏疏,还是锦衣卫的信报都表示出西安的情况十分乐观,但究竟如何,仍要亲眼看过之后才能知道。

        启华啊,工业和科学,真能承托文明与国朝的气运吗.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