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试卷

第(2/2)页

,朱元璋的身体虽然每况愈下,但即便如此也不忘叫来许良和任亨泰给自己述政,他想在咽气之前把这最后一桩事确定好。

        今年新科已经是确定的事情,而作为改制之后的第一科,许良和任亨泰这两个考官兼出题人也该递交乡试的试卷了。

        而也就是这最后的一步,两人的意见却完全无法达成统一。

        <div  class="contentadv">        “陛下,关于格物部分的题目,微臣仍然坚持己见,既然评判机制是计分制度,那么就应该有明确之标准答案,格什么物得到什么规律都应该遵循现实,而不是格出一堆似是而非的道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答案应该就是唯一且基于物理的!”

        文阁里已经老朽不堪的朱元璋,听着下面许良的慷慨陈词,一时也觉得有些头疼。

        眼看其他事情都一桩桩的安排好了,就连科举各种改制措施也都确定下来,唯独最后一步的出题上许良和任亨泰却寸步不让。

        科举关于算学和传统儒学经典的部分,两人倒是没有什么异议。

        算学只需要按照九章算术为范围进行出题就行,两人都没有什么好说的,而儒学经典的内容许良也没打算给任亨泰添堵,他知道现在还动摇不了儒家的基本盘。

        唯独这格物是两人争论之重点了,两人对于格物的理解完全就是两回事,那么关于出题的想法自然也就冲突了。

        许良所理解的格物是观察自然事物求解自然规律,那么考生就需要从不同的现象中总结和归纳背后的原理。

        而任亨泰所理解的格物却是参悟事物发展从而得出道理以纠正人的行为,这其实也就是儒家的内圣之道。

        格物致知这个概念确实是有不同的解释,清朝科学理念传入的时候,世人就把格物的概念往科学方面进行靠拢了,但是格物原本的概念却有些不太一样,就连儒家内部的领悟也不尽相同。

        格物出自《礼记-大学》,按照原本的顺序表述应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顺序其实就能说明一些问题,格物原本的含义并不只是探究事物原理,最终的目的还是提升自我修养。

        如今任亨泰就想按照这个内涵来确定题目和答案,这当然是许良所无法接受的。

        他费这么大力气搞这一出,是要世人都去学自然科学,那考题就必须是关乎自然规律本身的。

        就像水往低处流这个现象,他需要的是学生解释为什么水会往低处流,背后的原理是什么,而不是看到水往低处流就感悟些乱七八糟的道理来。

        当然这样的原理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想得出来的,不过只要士子们愿意去关中大学进修,或者主动了解科学,就会学到相关的标准答案,这也正是许良的目的所在。

        于是这个事情上他和任亨泰也就产生了冲突,任亨泰当然知道他打的什么心思,自然不可能顺了他的意。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