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新朝新气象

第(2/2)页

子听取建议前往关中大学就读,这可是皇帝和朝廷亲自指明的方向。

        官报越是受到皇帝重视,那么以后新闻司的权重也会相应的提高,解缙虽然现在官阶不算很高,但是没几个人敢小看他了。

        一看如今的朝廷,朱标对于旧臣还算是照顾,并没有太多的人事调动,但是他对年轻官员的青睐这也是谁都能看出来的,解缙还算是好的,真正让他们这帮老臣惊心的是那个一言不发的工部侍郎许良,这才是当下朝廷最为耀眼的新星,建业新政大部分的政策都与这个年轻人有直接关系,皇帝对其的信重可见一般。

        未来是属于许良这些年轻人的,还在任上的老臣纵然不愿意,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启禀陛下,经过大明大儒会同诸国学者的不断努力,现在《大华夏史》序篇的内容已经完成了,序篇主要是对华夏文明起源和演化做出了总结整理,把周边诸国和华夏之历史放入了同一个叙事之中,不过这只是序篇而已,后续完整的编年史编纂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div  class="contentadv">        这段时间礼部还是很忙的,主要是朱标安排了很多事务都和礼部脱不了关系。

        除了科举改制之外,另外就是大明与诸国签订修订的《新朝贡条约》,以及双方文化交流的相关事务,这可算是把礼部给忙的快连轴转了。

        好在随着留学生的安置和科举事务慢慢都做好了,剩下的也只有编纂《大华夏史》这样的长期事务了。

        而任亨泰说完这个事情之后,朱标还没有反应呢,其他官员们却都是一齐皱起了眉,这事儿其实让他们相当之腻歪,严格来说这个事情可以称得上是歪曲历史了,这让他们这些儒家官员很难绷得住。

        大华夏理论一说出来,几乎是瞬间遭受了官员和士林的一致攻击和反对,这种荒谬的说法实在是太逆天了。

        不过当朱标亲自在大明官报上对大华夏理论表达了明确肯定之后,这些声音顿时少了一大半,至于剩下的那些声音直到现在也没有消失,朱标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不同的官员反对此事的奏疏,他每一个都会看但是从来不改,这样的情况恐怕还会持续很久,反正官员们也知道建业皇帝宽仁,也不怕惹得朱标生气。

        就算是真的改变不了这个事情,找个由头时不时向皇帝发个奏疏找找存在感那也挺不错的嘛。

        当然朱标还是和六部的几个尚书通过气的,至少朝廷的大佬们都知道皇帝在这个事情背后的政事意图,也就不会再给朱标添堵了,也会约束着下面官员们的言行,这事儿最终也就在大部分人都不认可的诡异状态下推行下去。

        对此无论是朱标还是许良都很无奈,思想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时之功,只能慢慢消磨了,还是那句话,做事情少不得要在矛盾和冲突中来回拉扯。

        朱标沉吟了片刻道:“朝会结束之后把序篇送来朕这里,朕会亲自写下批语,然后一起登报发表,以让天下人周知!”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所有人都听出来了朱标的坚决之意,而且这样态度鲜明的表示支持,也未尝没有敲打警示反对者的意思。

        前有一篇御笔文章肯定大华夏理论,现在再度亲自下场批示序篇,这是铁了心要把这事情办成啊。

        众臣都是心中叹气,新皇帝确实哪里都好,但大事面前却也真的寸步不让啊。

        任亨泰还能说啥,当然只能顺从了,他领命退下之后,在场的群臣都是安静下来,似乎已经没有了议题汇报。

        朱标正待宣布退朝,但正当此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高亢的声音。

        “前线急报,前线急报!”

        霎那间,整个所有人都齐刷刷的看向了门口。

        伴随着这疾呼的声音,他们还能听到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只不过很快这马蹄声就停止了,不多久一个披头散发狼狈不堪的士兵便喘着粗气奔上大殿,一下跪在地上高呼起来:“启禀陛下,前线急报!”

        朱标觉得自己呼吸都停顿了一瞬,眼前士兵的狼狈模样让他有了不好的想法,难道凉国公那边出问题了?

        此时能够传来军情的地方,只有蓝玉那里了,难道自己继位第一次北伐就翻车了?

        他急道:“如何军情快快说来!”

        传令兵大喊道:“启禀陛下,前线大捷,凉国公率我军大破鞑靼鬼力赤部,斩获无数,此时正在班师归途!”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