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人心不复

第(2/2)页

下去也不行,不如把铺子关了,我出去找找活儿干吧。”唐恩无奈的和妻子商量起来。

        妻子顿了顿,只是点点头,并没有多说什么。

        安静的小家,无疑是时代之中万千灯火的缩影,在这个历史惊变前夕的微妙时候,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适应着生活。

        谁也不知道未来的世界会如何变化,大多数人只能被动的接受和适应着一切。

        如今的大明在锅盖之下的水愈发躁动起来,但距离最终完全沸腾,尚不知还需要多久的时间,许良作为新思想的先师,依然坚持在各地巡回游学。

        数年的时间下来,他的旅程也接近了尾声,如今再度来到帝国南方,那个曾经自己待过数年的两广之地。

        如今许良无论走在大明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受到当地官民的一致热情,但各地与各地之间也有些差别,要说大明哪个地方的百姓对许良爱戴程度最高,那除了京城就是两广了。

        两广作为大明西南边陲之地,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是瘴气蛮荒地域,经常都是被朝廷拿来做流放的地方,即便是经过漫长时间开发,在明朝的时候两广也是十分落后而贫穷的地方,又因为这里民族混居时有叛乱,就更让这里的大环境混乱而危险。

        一直到许多年前,彼时还是工部侍郎的许圣人亲自来到两广主持工作,用了几年的时间改变了一切。

        圣人给两广百姓带去了数不清的工厂和工作,给两广的山民带去了安稳的政策,给两广创造了极好的环境。

        如今的两广,以糖橡胶等龙头产业,带动了整体的发展,而最早实践新法也给这里带来了优越的营商环境,在吸收南洋的资源和市场基础下,两广实现了飞跃,现在这里的发展情况甚至比许多中原地域还要高了许多。

        当许良回到两广之时,两广百姓无不是箪食壶浆以迎圣人,甚至还自发的安排了舞狮和乐队,所有人都激动的不能自己,许多小娃娃不明白情况还以为又是过了大节。

        尤其难得的是,前来迎接的还不仅仅只是汉民,其中还有许多在两广府县与汉民共同生活的少民。

        他们习惯了大明的生活生产,最终走出了大山开始尝试定居,过上了相对于以往安定富足许多的日子,而他们也都记得,这都是许圣人给他们创造的机会,让他们不必再为仇恨和战乱所困扰,甚至还有机会摆脱土司的控制。

        当初许良制定的少民政策,给了少民们极为宽松公平的条件,从而实现了两广总体的安定。

        而少民大大小小的土司们看到大明朝廷不再执着于改土归流,从而放下了警惕心,但很多时候糖衣炮弹远远比冷酷的刀兵更具备迷惑性和效果,大明的宽松政策让大量的土民都走下山打工挣钱,见识到了新法之下的社会状况。

        土民们打工给土司上供,确实让土司们收获了许多财富,但这也动摇了他们世世代代的统治。

        当土民们接触到大明新法改制之下的社会之后,他们的传统认知崩塌了,幸福和悲惨都是对比出来的,见到汉民们在新法之下安定尊严的生活,土民们就很难再忍受土司的盘剥和奴役。

        这带来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土民下山逃跑,而大明官府对待他们也都是照单全收,这虽然引起了各个土司的不满,但他们也自顾不暇了,因为土司内部也出现了大量的动乱,当土司们不再准许土民下山,而是要把他们绑在山上供自己奴役,土民们终于明白该把拳头对准谁了。

        最终让大明实现改土归流的并不是大明方面的强力手段,反而是土司制度自己的内部崩溃。

        在少民内部动乱发展到高潮的时候,两广官府适时的进行干涉试图保护普通的少民,而这个时候土司们发现他们再也没办法用族群的名头号令底下的少民和官府对抗了,反而是少民们开始拥护官府来对抗自己!

        这并没有什么其他复杂的原因,只是因为少民们渴望像汉民们一样过体面有尊严的生活而已。

        人心不复,时势异也,曾经让历朝历代都头疼不已的少民叛乱问题,最终在许良的曾经的政策主导之下走向了平静和安定,这并不是许良就比前人更有智慧,只不过是生产力和制度发展之下的必然结果而已。

        不管是什么族群的人,所向往的都只是美好生活,怎么样能实现这个目的,他们就会自发的做出选择。

        今天的两广,无论是汉民还是少民,许良都是他们眼中实打实的圣人,许良也在这里受到游学以来最为热情的待遇。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