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枪怎么玩

第(2/2)页

的这番话,无疑是很有见地的,大多数人还没有从旧的战争逻辑中脱离出来,他却能先人一步意识到枪械武器的战术特性。

        其名为邓茂七,出身底层佃农,靠着建业新政才摆脱了穷苦命运,并且还有机会接受教育,一直到新皇即位之后,大明的情况就急转直下,建业年间民间的富裕繁华一去不复返。

        打造军队无疑是一件耗费精力和时间的事情,而且光是训练的话,那一定是不行的。

        在学员们彼此的讨论之中,许良听到了他们许多建设性的想法,而其中的一部分都是后世曾经流行或者淘汰过的东西,这让许良对新军素质有了底气,至少新军的军官们,都具备不错的素养。

        起义力量不能只是龟缩在两广之地,而是需要更大的活动空间,实控的区域越大,那么起义军可调配的资源也就越多,同时军事纵横也就更广,无论从什么方面考虑,许良都觉得把新军拉出去练一练是有必要的。

        许良很清楚,只有经过真正的战争试炼,新军的战术战法才能得到验证,新兵们也才能蜕变成老兵,所以在李景隆带兵平叛的时候,许良也并没有闲着。

        冷兵器军队再怎么分散,也不能分的太开,因为他们需要密集阵型保持战斗力,不然的话被敌军一个冲锋就要一下崩溃。

        生于建业年间的新一辈人,人生都离不开建业新政这个大事件,到后面又必定会因为朱允熥即位而走向低潮,正因为他们经历了这一切,才会对许良制宪的主张那么共鸣。

        这也是为什么火炮一经出现之后,不论打谁都完全具备碾压优势,因为面对火炮的军队必然陷入这样的两难境地,分散是自寻死路,但密集阵型更是只能被动挨炸。

        此言一出,盘坐在校场听课的学员们无不是若有所思,他们越想越是觉得此言有理。

        此时接话之人,也同样是在新军出头的学员黄萧养,生于广东的雇农家庭,同样是最底层走出来的年轻人,人生履历也和邓茂七十分相似。

        <div  class="contentadv">        或者说大部分的普通人都是随波逐流的,人生轨迹都会和时代变迁息息相关。

        新军多半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一辈,黄萧养和邓茂七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将来也必定会是带领新军战斗的起义将领,至少许良对他们是十分满意的。

        后来他受到许良制宪思想的号召,便毅然决然走上了起义的道路,并且顺利从军校脱颖而出。

        如今南北两地,朝廷和我们都意图打破地方僵持局势,虽然他们比我们更早动作,但磨刀不误砍柴工,你们完全抛弃火炮,轻军前进的推进速度至少也能赶上许多。

        时间方面我并不做限制,只看李景隆什么时候腾出手来的时候,你们就要停下攻势整军备战,打他一场大决战!”

        无论邓茂七还是黄萧养,无不是肃声应是,他们眼里燃烧着火光,无疑对接下来的实战练兵充满了期待。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