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抉择

第(2/2)页


        3D火箭发动机增材打印是个好东西,能极大缩短火箭发动机制造时间,基本达到了后世老马的空叉生产发动机的速度,K120的制造时长又能砍半。

        RX01数据总线是与C级火箭回收技术配套的软件标准,使火箭的控制更加精细可靠。

        C级火箭技术是指5米直径级火箭一级的回收技术,采用的是自带脚架、垂直降落。

        其包含了相当丰富的火箭回收时姿态数据库,使自动控制系统能提前预判火箭的动作,使得及时调整姿态以免失控,整体可靠度达到97%。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内部代号H-1型航天飞机技术指标。

        当技术资料被解读的那一刻,郭申就直呼捡到宝了。

        航天飞机最大的麻烦不是安全性,而是价格太贵。

        单纯飞一次的发射费用不贵,贵的是外面的隔热瓦、陶瓷绝热板。

        它像一块块砖一样贴在航天飞机的外表,使得后者能以百吨重的机体穿越大气而不被烧毁。

        每一次飞行任务都要重新贴,数量更是几万块之多,光是贴隔热瓦的费用就能让巅峰时期的老美都肉痛无比。

        数量太多还导致安全隐患,脱落一块就可能砸到整个火箭的某一部分,引发事故。

        H1航天飞机也有隔热瓦,但它的隔热瓦先进太多了。

        面积更大、重量更轻、性能更好,整架飞机才用了几百块,和初始的航天飞机简直是天壤之别。

        而且根据设计可以重复使用至少三次,每次的发射成本又能降低不少。

        整体设计也非常超前大胆,外形上将机翼与机身几乎融为一体,让机体也能产生升力,使得它看起来圆滚滚的就像没有机翼一样。

        如果是外行,可能会怀疑这飞机压根就不能飞。

        内部空间也较传统航天飞机有所变化,人机工效更好,操纵性更好,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能给人科幻大片里未来的感觉。

        资料里还有配套的舱内宇航服,外表设计也十分简约,比起现在各国的轻便许多。

        林炬看了电脑画的效果图后恨不得马上就让它飞起来,甚至专门做了个小模型准备放在办公室当摆件。

        兴奋了好一会儿,林炬才响起最后一个问题:这架航天飞机虽然小,但也有足足20吨,用什么火箭把它送上天?

        系统工程师们当然有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且给出了两种。

        “老板,如果稳重些,我们就直接全部用现有技术:

        开发3.5米直径箭体,装四台K120发动机,再捆绑两枚现有的2.5米直径助推器,分别搭载一台K120发动机,起飞推力732吨,载荷系数约3%,近地轨道运力21.5吨,刚刚好给航天飞机用。

        如果捆绑四枚,那起飞推力就是976吨,近地轨道运力30吨。

        这个方案的好处是唯一的技术难点只有3.5米直径箭体,但这个直径并不难,其余没有任何新技术,非常可靠,极度成熟。”

        “那激进些的呢?”

        “这……我更倾向于是远期计划。”安德罗夫接过话茬,拿出一张手绘的火箭图纸。

        “在K120的基础上发展一款新发动机,将推力增加到150吨左右;开发5米直径级箭体,搭载7台新发动机,起飞推力1050吨,进度轨道运载能力约31吨。

        并且这种构型可以实现火箭一级的回收利用,结构简单,且具备CBC潜力。”

        签约了,那么现在就到了……读者老爷们,给萌新一张月票吧

        /(ㄒoㄒ)/~~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