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死循环

第(2/2)页

到的数据也是一段乱码,没有任何价值。
说要真正意义上的量子通信,就不得不提目前已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的伪·量子通信了。
这种数据的不确定性,就是量子纠缠原理。
量子纠缠,指的就是两个互相纠缠的量子A和B,无论它俩距离有多远,都可以产生一种联动。
在没有观测之前,两个量子的自旋方向都是随机的,处于向上自旋和向下自旋的叠加态,但如果对量子A观测,它会瞬间完成坍缩,变成固定向下或者固定向上自旋。
而且如果观测到量子A的自旋方向是向上,那量子B的自旋方向也会同时坍缩成向下。
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运用量子纠缠原理,可以实现超光速通讯技术。
但实际上,在被观测的那一刻,量子自旋方向的随机性就结束了,它已经塌缩到一个本征态,此后再次进行相同的观测,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这有点像在玩一二三木头人,而且那个观测者,还具有美杜莎的石化效果,玩一次就把人变成雕像了……
比如甲乙两个人,一人拿一个处于纠缠状态的量子,然后甲坐飞船去寻找外星生命,同时约定如果自旋向下,就是找到了外星人,如果自旋向上,就是没找到。
但因为量子的自旋方向是真随机的,甲根本无法控制量子自旋是上是下,所以通过观测,传递的消息无效。
哪怕增加互相携带的纠缠量子数量,结果也是一样的,甚至因为看一次就坍缩了,双方甚至都不知道,到底是谁先测量的,到底是谁想给谁传递信息。
所以通过两个纠缠的量子虽然可能完成超光速传递信息,但都是无效信息,这就跟猜疑链一样,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而康驰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找到这个死循环的理论漏洞。
这个过程相当煎熬。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张张写满算式的草稿纸,有的被他随手扔在地上,有的则被他贴在了白板上。
以前的物理学都是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总结结论,但当宏观世界的规律总结得差不多,进入微观世界后,逐渐就变成了通过猜想,寻找现象证实。
猜想说白了就是开脑洞。
或许有人说,开脑洞谁不会啊?
原来成为科学家这么容易!
事实上,确实就是这么容易。
如果你能提出一个从来没有人提出来的猜想,并最终被人证明是对的。
那恭喜你,可以骄傲地称自己为科学家,并且名垂青史了!
但问题是科技发展到了现阶段,光是想出一个从未被人提出的猜想,其实就已经非常难了,因为大部分开脑洞的猜想,最终都轻松就被证明是错误的,而那些被证明是正确的,已经成为了真理。
剩下的那些没人能证明是对是错的,则成了世界难题,随便解决一个,都能轰动国际学术界。
而思想实验的成本也很低,高能物理需要花几百亿造粒子对撞机,但研究量子力学,一天可能只需要五个馒头!
康驰反倒希望这东西是能花钱造东西解决的。
但问题是,理论研究就是这么玄学,如果没有一个可行的理论方向,你甚至都不知道要造什么。
这就跟你要出门一样,如果连目的地和方向都没有,你怎么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