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龙文

第(1/2)页

华夏音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五声调式,也就是传统的五音“宫、商、角、徵、羽”。生活里常说的“五音不全”,指的就是这五个音。
  包括“1、2、3、5、6”这五个主音,“4”和“7”这两个半音则被称为“偏音”,被称为“清角”和“变宫”,有是有,但并不常用。
  五声调式的乐理知识不是人人都懂,但这些旋律已经进了每个华人的记忆深处,只要一听到,就会有种DNA动了的熟悉感。
  比如《茉莉花》、《彩云追月》这些民歌,《渔舟唱晚》、《花好月圆》这些中国乐曲,这些旋律不少都是从小听到大。
  还有流行音乐里,许嵩和周杰伦的许多中国风作品,因为五声调式的存在,风格都很突出。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李叔同填词的《送别》,它原本是一首英文歌。
  但是因为前几句类似于五声调式,由李叔同重新填词之后,为这首歌赋予了生命力,在华夏大受欢迎,经久不衰。
  只要是华夏人,就会唱两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多人一听这首歌,就觉得是浓浓的中国风,知道它原本改编自一首英文歌后都难以置信,跑去听原版怎么听怎么别扭。
  正是因为五声调式的色彩风格太过于突出,流行音乐很少会使用。
  包括现在的很多大火的古风神曲,也和中国风关系不大。
  还是流行音乐的创作套路,只是伴奏加点民乐,再堆砌辞藻填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换汤不换药罢了。
  但是《龙文》这首歌不同,前奏一出,即使没有古筝、二胡、竹笛之类的民族乐器,听众也纷纷直呼“DNA动了”、“有那味了”。
  就是因为旋律里的五声调式已经足够古色古香。
  伴随着前奏的旋律,镜头向近处推移,首先映入眼帘的并不是林夏和方嘉乐。
  而是一位青衣女子,端坐在案前,一盏茶碗,妙笔生花地点出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仿佛是以茶汤为纸,清水为墨,写意地绘出丹青。
  【不明觉厉,有没有大佬科普一下这是在干嘛?】
  似乎是预料到观众会有这样的疑问,屏幕上也用字幕交代了这位老师的身份——宋代点茶非遗传承人。
  【点茶是什么?就是在茶汤上画画吗?有点像咖啡拉花啊。】
  【搞清楚谁先谁后,谁像谁好吧。自己的东西都不知道,现在抹茶和茶道都变成J国的标签了。】
  【以前在J国看到别人表演过,当时觉得赏心悦目,没想到我们也有这种传统。】
  【这个我有话说!以前上大学还选修过茶艺,这玩意巨费劲,手快抽筋了才起沫,当时真想上个打蛋器,好不容易起沫,十分钟就散了,还得抓紧时间画,不过优雅倒是真优雅。】
  赏心悦目的点茶之后,随着镜头逐渐向后推移,云海之间,身着青绿衣裙的伴舞如同若隐若现的青山,美得如诗如画。
  这里的构图和配色,让纪知音想到了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华夏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堪称国宝。
  整幅画用昂贵的宝石研磨作为颜料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