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烟花易冷

第(2/2)页

纸伞,一起在街头的石板上漫步,互诉衷肠。
  但是那些风流终究是被雨打风吹去,从车马喧嚣到青灯古佛,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如今只能仓皇北顾、草草收场。
  他们两人也只能遥望远方,对着一轮明月寄托相思,盼着此生能够再次相见。
  即便她已经遁入空门,但这些刻骨铭心的执念和情债,又怎能说放下就放下?
  老树的年轮倒是一圈圈地在长,她的生死枯等,却始终没有尽头,只能在午夜梦回时,一遍遍咀嚼着曾经的回忆。
  眼前这座佛塔像是永恒,可是战争来临时,那些畜牲百无禁忌、说毁就毁,只为了提炼佛像上的那一点点金属。
  后人又会怎样记录这段惨烈的往事呢?
  她想,史家无情,或许他们会记录刘宋和北魏的兴衰与争斗,但是自己一生的许多经历,史书上甚至不会留下一笔。
  第一段主歌已经唱完,有真懂行的人已经开始头脑风暴了,比如大众评审团中的某一位伍老师。
  他完全听明白了这首歌中的玄机。
  中国风最保险的写法是五声调式,毕竟这玩意刻在华夏人的DNA里,从小就是听着这些东西长大的。
  就像林夏去年的那首《龙文》一样,即使配器是西洋乐器,一听也是满满的中国风。
  哪怕“When  you  believe”这种完全是英文歌的风格,开场的旋律一听也颇具东方情调。
  然而《烟花易冷》这首歌不一样,C调本身就不是中国风常用的定调,甚至在流行音乐里也不多见。
  因为它太正太中庸了,纯洁,也毫无乐趣。
  林夏在春晚上的那首《灯火里的中国》就是C调的作品,一听就非常正。
  但这首歌不同,它非常有特点。
  带着一种怪异的冷清,就像秋天的雨,冷风阵阵,一直冷到心里。
  这种冷清感的一大原因是大量的使用了“7”这个音,这就很不中国风了。
  虽然五声调式也有“变宫”的说法,但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来,临时的一个名字,不会这么频繁地用。
  而且最离谱的是这首歌的配器,钢琴也就算了,谁家好人写中国风用吉他啊?
  《龙文》还能解释为是五声调式的作用,但这首《烟花易冷》,是真的邪门啊。
  很多叠了一堆民乐buff的古风歌会让人感觉是加了一点国风元素的流行歌。
  但这首歌处处反常识,却还是这么明显的中国风。
  多少有些离谱了。
  这该死的中国风神韵究竟是从何而来?
  就在伍文静思考着这首曲子的玄机时,林夏开始唱起了副歌。
  “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
  男声版就是将军的视角,毫无疑问。
  但是林夏以将军的口吻唱出来,就会让人忍不住去猜,这到底是将军最后真的回到这洛阳城中,寻找她的踪迹,还是这一切仅仅只是女子弥留之际的幻想?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