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九章 远道而来欧罗巴,老骥伏枥钱公公(上)

第(1/2)页

  当所有的条款都在吵的面红耳赤,终于被通过后。

  整个欧罗巴开始飞快的转动起来,大量的工匠被集中起来。

  一份份的拨款、物资拨付到位,船坞里一艘艘的战舰开始被制造出来。

  不过,最早集结的则是使节团。

  在听说了大明有着巨大的战舰后,他们第一件事情就是要造出一艘比现在更大的座舰。

  大半个欧罗巴的工匠们日以继夜,不惜轮番赶工。

  投资人不知道从哪里运来大批的材料,终于将一艘相当于大明五千料的战船造好。

  这艘被命名为“圣保罗号”的座舰,在教皇的亲自祝福下。

  由抽调出来的五十艘战舰护航,开始缓缓的向着遥远的大明驶去……

  “老了……终究是老了啊!”

  杨一清苦笑的看着面前一叠叠的卷宗,内阁的权限如今空前庞大。

  但也比从前更加的忙碌,因为内阁下属的各部、司太多了。

  每天各部、司都会有无数的案牍上发,他们都需要按照轻重缓急给出回复。

  最迟不得超过三日,而他们的每一项决定都会被记录在案。

  甚至每一次短会,都会有相应的照磨誊抄记录。

  因此丝毫不敢出错。

  而他们批复决定的卷宗,会发到弘治皇帝那里复核。

  同时誊抄一份送到元老院,元老们如果觉着不合适将会召开会议。

  讨论出一个结果,确定是否要向弘治皇帝提出更正内阁决议的要求。

  但基本上元老们很少行驶这道权利,甚至弘治皇帝都极少干涉内阁的决议。

  反正若是做错了、出现了问题,那么具体到谁负责都会有记录。

  这导致的是内阁的压力空前庞大,稍微一个错处不是跟皇帝求情就行的了。

  元老院那一关,也过不去啊!

  “谁说不是呢?!好在老夫明年就可以致仕了,到时候往元老院一坐……”

  李东阳现在对于刘健在元老院里的悠哉,那是羡慕不已啊!

  老刘现在那日子过的,不时还代表弘治皇帝出去巡查一番。

  没具体任务、没有具体要求,那就是去游玩的。

  还特么是公费啊!

  他不想出游了,就把这个工作交给元老院的其他人。

  而他则是在京师里,每日午时左右去报到一番。

  兴致来了看看相关卷宗,不想看就让人归档便是。

  可以说,老家伙现在是最舒爽的时候。

  “西涯公,您倒是还有几年便可以去元老院逍遥了……”

  杨一清无奈的捻须苦笑:“老夫还得再熬上几年啊!”

  “唉……说起来,木斋公如今也不知道做的如何了。”

  李东阳笑了笑,转移了话题。

  谢迁谢木斋心高气傲,一直对进元老院后的职务很上心。

  且对于自己“谢公尤侃侃”的名号,很是在意。

  于是这些年揽下了不少事物,想要做出一番成绩。

  这不,前段儿宁王之乱导致赣州、江南一地混乱非常。

  老谢二话不说就把代表皇帝、内阁的钦差任务给揽下来了,带着诸部、司数十人奔赴金陵。

  准备坐镇金陵,将两地情况理顺。

  不过,老谢这一手倒是让他瞬间声望飞涨。

  坊间说起他谢木斋,再无人说他“谢公尤侃侃”。

  现在都说“谢公镇一方”,这也算是意外收获罢。

  “你说那张家痴虎儿,明明是他挑起所有事情的!为何却是老夫等人卖命啊!”

  杨一清很是无奈,张家痴虎儿自从回京之后就缩回他的草庐里去了。

  除了保留着军衔之外,所有军职都以“祖父尤在,避嫌避言”为由直接辞掉了。

  弘治皇帝原本不同意此时,直至他入宫深谈一番后放才勉强答应。

  “那孩子聪慧无比,怎会把自己关到这笼子里来?!”

  李东也亦是苦笑:“陛下估计也寻思,将他留于太子时再用。”

  “毕竟他才多大啊!”

  说到这事儿,杨一清就更为无奈了。

  他们几个老家伙,包括了诸部、司都被元老院那根胡萝卜吊着。

  谁不想致仕后,能荣入元老院啊!

  从前入阁那是位极人臣,可如今只有入元老院那才是人臣至极啊!

  地位超然,逍遥自在!

  俸禄陛下给的又高,待遇又好。

  不爽了,还能找找内阁诸部司的茬儿。

  简直不要太爽好伐。

  “太子如今负责的事务亦颇多,玉螭虎施教之能果然厉害啊!”

  李东阳笑了笑没有搭话,如今他儿子从玉螭虎处出来后那也是声名鹊起。

  在年轻一辈儿里面,除了几个师兄之外便占翘楚。

  最让李东阳欣慰的是,李兆先身体身体大好!

  前些日子刚刚成婚,娶了刘大夏族兄刘浩之女。

  如今更是已经有了身子,张嫣然作为师嫂亲自为她诊视、开了安胎方子。

  老李如今觉着,自己人生圆满了。

  这还求啥啊。

  连弘治皇帝最近以新规,分配给内阁阁老们一人一栋的小庄园老李都觉着受之有愧。

  但考虑到了自家儿孙们以后在京师的落脚之处,老李还是愧受了。

  “不知西涯公可否引荐一番?!”

  却见杨一清犹豫了一番,苦笑着拱手叹气。

  李东阳哈哈一笑,摆手道:“这有何难?!休沐时,老夫便与邃庵到那玉螭虎的草庐探访一番!”

  他说这话是有底气的,毕竟交道打的比较多。

  老李也清楚,那位玉螭虎只要别太摆架子他是很好相处的一个人。

  只不过,他们不知道这次拜访是成不了的了。

  “小公爷!小公爷!成了!!”

  自从平叛回来已有数月,张小公爷没想到第一批正式来拜访自己的竟然是老钱能的人。

  夷州考中举人,被破格任用的几人激动无比的亲自扛着口袋找来。

  当他们在张小公爷面前打开的时候,张小公爷也激动了!

  谜语、土豆!

  “钱公,果然种出来了?!”

  为首的那名长髯照磨抹着眼角,声音不住的发颤。

  “终究未负恩师所托!家父与钱公日夜忧心操劳,总算是种出来了!”

  拿起一枚枚的土豆,张小公爷手都在颤抖。

  粮食啊!粮食就是一个国家的命!

  粮食,他就是一个国家的根基!

  一旦国家出现了粮食的危机,即便是如何盛世亦不过空中楼阁。

  后世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多数的改朝换代都与气候骤变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哈佛中国史5:元与明》,里面就有这样的记述:

  “我不由得想到应该把元明两朝的政治运势与其气候变化对照看看:

  忽必烈汗迁都北京正值小冰河期的开始;1366年,元期衰亡,处于小冰河期第一个阶段的极寒期

  1644年,明朝灭亡,正值这400年历史上记载的最漫长的严寒期的尾声。

  气温当然不是解释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唯一因素,但任何解释肯定绕不过它。”

  甚至再往前推至唐朝,盛唐最终衰落的原因很多。

  而其中压死了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无疑是黄巢之乱。

  在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食不果腹之下百姓还需缴租税、服差役。

  百姓走投无路,他们又能选择什么?!

  乾符二875年,黄巢在山东菏泽与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起兵,响应王仙芝。

  因为大旱灾,官逼民反直接导致了唐的覆灭。

  黄巢义军攻占长安,后黄巢败亡,朱温篡唐建梁。

  粮食,便是一国之根。

  这一枚枚的土豆、一粒粒的玉米,一旦推广开来那么将可以救下无数条性命!

  “这或许,是我来到这个时代……能够留下最好的礼物。”

  妙安与足利鹤,第一次从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