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三章 大灾将平人归去,远洋荣归一骑士(肆)

第(1/2)页

“且请殿下上辇!”

        几位老者便是要当场拜下,却被回过神来的朱厚照慌忙扶起。

        回过神来的他眼眶发红,浑身的每一寸肌肤都在颤栗。

        缓缓的抬起腿,此时的朱厚照虽是身着着短打、披着袍子。

        衣装让他看起来很是寒酸,然而他含胸拔背昂首凝目之姿却又让他整个人显得极为肃穆。

        皇家苛刻的礼仪训练,这一刻在他身上完美的体现。

        尽管身着陋袍,却无减其半分威仪!

        晨光撒来如同碎金,飘在他稚嫩的脸上让他染上了一身霞色。

        他缓缓的吐出一口气,让自己平静了一些。

        轻轻的踏上了这座简陋的辇上,抬眼望去是他的少年老师。

        是他最尊敬、也是最亲近的虎哥儿,他远远的看着自己……

        郑重无比的正冠掸衫,对着他长揖到底。

        一时间,朱厚照竟有想哭的冲动。

        他知道虎哥儿这一礼的意思,他长大了!

        他,不再是一个孩子了。

        从一个男孩儿到一个男人的过程,他是在这次洪灾中、在大堤上完成的。

        他不再对圣人先贤所言的那些道理,在他的脑中浮现。

        一股血气由心间凝起,从胸腔直冲入脑中。

        猛然间,手按辇驾的朱厚照面皮涨红!不由自主的长啸而出。

        “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

        “仁之所在,天下归之!”

        “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一番长啸下,这位太子殿下的聪慧博学尽展无疑。

        上下用句囊括了《尚书·夏书》、《荀子·大略》、《史记·淮阴侯列传》……等等。

        即便是远远赶来的刘大夏听得此长啸,亦是震惊的心头发颤!

        随即老头子一时间泪溢满眶,对着那昂首长啸的太子殿下便是正冠掸衫而躬身拜下……

        如此学问,再有如此历练。

        太子克继大统之下,天下百姓何其幸甚啊!

        “起辇!!”

        刘瑾从来都没有像这一刻一般,唱礼唱的如此的有底气。

        然而他一声唱礼下,眼见那些个老者们再拜而下。

        “殿下!小老儿这般苦命人,着实无甚可送与殿下的……”

        “由此至殿下回京,便由我等苦命人……为殿下抬辇罢!”

        一群衣衫褴褛的汉子默默的站了出来,他们神情肃穆犹如要奔赴战场的军汉。

        便听得这一声沉喝,这些个汉子们呼喝着抬起了这座辇驾。

        眼见几位老者一抬手,一副幢幡“呼啦~”一声被展开!

        这幢幡在朝阳烈风之下,被吹的猎猎作响。

        与那马车、那辇驾、那袍子一般,这幢幡显得是格外的寒酸、破旧。

        但在罡风之下,飘荡着的丝条字迹很淡。

        可如果仔细去看的话,会发现那些丝线似乎带着一股血气!

        再仔细瞧去,那些丝线竟是用血所染就!

        “灾苦人得幸!生于大明,陛下仁德,殿下慈悯……”

        “大灾活命,全赖皇恩!愿我大明,昌盛长茂!吾皇陛下,万寿无疆!”

        这两行字下的,乃挂及受灾四省各州府百姓之名!

        “此幡乃是托殿下回京,献与陛下的!”

        “愿我大明,日月同辉!吾皇陛下,万寿无疆!!”

        那远远赶来的刘大夏一时间心潮澎湃,百姓如此……何愁国家不兴?!

        陛下如此,何愁百姓不从?!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命也!”

        刘大夏缓缓的站起身来,轻声的吟诵起《贾谊新书·卷九·大政上》中的章节

        “国以为命,君以为命,吏以为命!……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功也!”

        “故国以为功,君以为功,吏以为功!……故夫战之胜也,民欲胜也!”

        “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存也!……”

        “……故率民而战,民不欲胜,则莫能以胜矣!”

        “……故夫菑与福也,非粹在天也,必在士民也!”

        “呜呼,戒之戒之!夫士民之志,不可不要也!呜呼,戒之!戒之!!”

        昂首缓缓站起,刘大夏须髯皆张!

        望着那晨光下的百姓们,轰然为太子、为玉螭虎开路。

        这一刻,他深切的感受到了圣人之言中的那些蕴含的道理。

        民欲胜之,国何以不胜?!

        民欲存之,国何以败耶?!

        夫民者国之本也,君者代天巡狩、牧民于野。

        君失其德,民怨而天取之!

        君尚其德,民从而无可取也!

        为君者、为臣责,当以民为本!

        是以《荀子·王制》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是以亚圣于《尽心章句下》复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此番行事、这样的结果,岂非是最好的注脚么?!

        太子、勋贵重臣不惜以身犯险,亲赴抗灾!

        即便是洪涝成害,却民心不失、民心不败。

        民心不失,国朝基石自是稳如泰山!

        “此番危情,亦满是机遇!”

        刘大夏不由得想起,张小公爷在营帐里给太子上的课。

        那些课并没有避讳他们,只是刘大夏自己听的有些云里雾里。

        “化危为机、化险为吉,是否遇难呈祥皆看自身之力!”

        “百姓或许不曾进学,但他们并不愚笨!”

        “范蔚宗公所作《第五伦传》‘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之言,殿下当谨记!”

        刘大夏皓首穷经可不是白说的,当时就听出来张小公爷所言的典故。

        范晔范蔚宗乃南宋时史学大家,其立言之作便是《后汉书》。

        张小公爷所选的,乃是《后汉书·第五伦传》。

        第五伦,字伯鱼。

        东汉明臣,官至蜀郡太守、司空等。

        无论是身份低微还是身处高位,他都仗义执言从不退缩、提倡节俭。

        张小公爷所说的这句,便是第五伯鱼公上疏汉肃宗奏所言。

        原文是:

        故曰:“其身不正,虽令下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夫阴阳和岁乃丰,君臣同心化乃成也。

        而“言传身教”这个词,则是由此而出。

        当时刘大夏虽然知道出处,但却对张小公爷的话感到有些云山雾罩不甚明了。

        可当面前的这些个百姓们,延绵数十里甚至可能延绵四省的给太子、给小公爷送行。

        看到了这一幕,刘大夏突然明白张小公爷要表达的是什么了。

        说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话,不如实实在在的为百姓们做点事情。

        百姓们不傻,他们有眼睛、有耳朵、有脑子。

        他们心底里有一杆秤,很清楚谁对自己如何。

        张小公爷与太子如今得到的一切,不是他们三两句话说出来的。

        是实实在在的在堤坝上,一点一滴做出来的。

        所以才有了那一句:“其身不正,虽令下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立身不正哪怕是有权下令,哪怕是下面执行了也难免懈怠“令从”。

        只有以身作则亲自去做,下面的执行者才会心甘情愿的跟随。

        而如果没有身体力行仅仅是口头上去说的话,那么产生的只是争执和辩论。

        甚至被迫执行,也只是阳奉阴违。

        张小公爷和太子做的,其实并不复杂。

        他们只是真真切切的出现在了堤坝上,在危险的区域里带着人用自己的马车堵住了缺口。

        他们只是默默的吃着跟灾民一样的饭菜,然后跟其他的军汉、青壮一般扛起沙袋。

        他们做了什么,百姓们是看到的。

        不需他们自己去说什么,百姓们自会分辨。

        那么,百姓们知道他们做了什么吗?!

        百姓们是知道的,这自发组织起来的、延绵数十里甚至可能延绵至四省的灾民送行队伍……

        这就是最好的注解,也是百姓们给他们最大的褒奖。

        洪灾是危,危及百姓、危及国本。

        但同时亦是机,危中护持、险中卫之!

        如此而行之,自能聚民心、凝民意。

        望着百姓们自发的跪送太子、行小公爷,刘大夏默默的抬首望去。

        这两位并没有直接对他教授什么,但从他们身上……刘大夏觉着自己学到了什么。

        或许,这亦是另一种形式的言传身教罢!

        刘大夏所不知道的是,此时一脸肃穆站在辇驾上的太子朱厚照浑身颤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唯有躬行,方知真切!陆放翁公,诚不欺我耶!

        也是这一刻,朱厚照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么叫民心、什么叫民意。

        亦是这一刻,他无比的感激自己那位沉默的少年恩师。

        是他力排众议甚至不惜与自己的父皇冲突,也要保自己救灾一行。

        一直以来,熊孩子对于民心、对于治国总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