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DRAM模块和CPU柜

第(2/2)页

里的芯片是出不来的。

    毕竟经过系统改造之后,天知道会变出个什么鬼东西,没准和103一样能装满整个房间也说不定。

    而系统提取过程则反其道而行之,把整个芯片反向分解,拆解为一个个的晶体管和外围元件,用59年国内已经实际存在的晶体管和电子元件完整的实现了CPU和DRAM功能。

    至于为什么那么小的两片芯片会变成这个样子,那就是系统改造的原因了。

    不过,上面的例子里的计算机,运算速度都是指的浮点运算速度,换算成指令数的话,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加,而且,上述计算机都是30位以上的字长,这一点上比8008强不少。

    说完8008,回头看1103,这东西比起已经59年已经国产仿制成功的磁芯存储器,就三个好处:快、小、便宜。

    这两个东西在日后的人看来,那性能和容量都是弱到爆炸,可是在1959年,这就是非常强劲。

    大货啊,高振东这时候的心情比调到大鱼的钓鱼佬还爽,只恨不能像钓鱼佬一样拿着在城里逛两圈。

    前世高振东在网上也常常看到有大神玩儿CPU的DIY项目,用74系列逻辑芯片甚至三极管硬搭CPU,没想到现在自己就见到真货了。

    简单说就是利用集成电路技术在硅片中制造大量的晶体管和阻容等辅助元件,组成各种各样的逻辑门,更进一步形成各种功能模块,最终得到的就是CPU、内存。

    这也是以前CPU厂商在发布新产品时,经常会说晶体管数量的原因,因为晶体管数量代表着制造工艺、功能、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举个例子,1958年8月1日,以老大哥M-3型电子管计算机为原型仿制的103机首次连续运算,速度是30次/秒,后经改进,达到了3千次/秒。1959年仿制成功的104电子管计算机,运算速度1万次/秒。

    毫无疑问,那个4层板堆叠的东西,就是C1103存储芯片,不,应该说是128字节DRAM模块了。而那个柜子,那块C8008改造的成果,可以叫它CPU模块柜。

    一样东西是由4块50厘米见方的电路板上下堆叠而成,电路板中间以铜柱相隔,4块电路板上有大量一摸一样的单元,每个单元由三个晶体三极管和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组成。两块板之间,由一些信号线链接,在上面那块电路板边缘,有一些由晶体管和阻容元件等组成的电路,以及一排接口。

    按捺不住的高振东马上冲向陈总工的办公室,向老陈请了个假,看着那副脸红筋涨的样子,老陈还以为他生病了,关心了好几句。

    作为70年代的产物,C8008和C1103无疑不可能在这个年代原样提取。好在两者技术虽然高,原理却是简单的,其实哪怕是现代CPU和内存,也是一样的原理。

    造价更是离谱,据说104机的造价,为每台200万人民币,这可是1959年的200万。

    实话说,幸亏是C8008和C1103这种初代产品,晶体管才3000多,要是里面封装的是手机那种几万到上亿晶体管的芯片,就真没法实现了。

      文中关于国产计算机的一些说法,由于史料原因,其实是有很多种的,我使用了个人觉得看起来更合适的一种

    (本章完)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