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这枪是专门拿来拼刺刀的?(3k)

第(2/2)页

,拼刺刀也不是我们主要的作战方法了,我们不能,也不会丢下这个优良的传统,但是为了更好的杀敌,我们需要更加强大、集中的火力。”

    这句话里全是帽子,让人一时之间不太好反驳,因为随意反驳的话,会发现这句话里全是坑,这样高振东就能把话讲完,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了。

    “我们在战斗中,还是希望在保证了射程和精度的同时,能在短时间内倾泻出更多的子弹,打向敌人。尤其是在堑壕战、坑道战、短兵相接等情况下。”

    “要知道,在战场上,一挺机枪就可以压得我们一个班抬不起头来,因为我们只能勾一次指头打一发,哪怕是用上缴获的‘大八粒’,也很难和机枪抗衡。”

    “大八粒”,就是花旗佬的M1伽兰德了,8发漏夹装弹的半自动步枪。

    “这个时候,反而是冲锋枪更能派上用场,因为在射速上面,冲锋枪并不弱于机枪。可惜那时候的冲锋枪射程实在太短,100来米吧,往往也够不着。在完全没法压制对方火力的情况下,为了对面一挺机枪,我们可能要付出很多鲜血。”

    在场的人,都被高振东身临其境的描述说沉默了,那场战争已经过去好几年,在场的人,亲历的并不多,因此听高振东说起来,钦佩之余,都觉得有道理。

    高振东燕国的地图并不长,很快就图穷匕见:“在我看来,普通步兵手中的武器,应该是威力适中,有效射程和精度保证400米范围之内可用,可以连发、单发切换,长度和重量都适中的武器,而且设计上,要向连发倾斜。”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了疑问:“那四百米之外的火力就不保证了吗?”

    高振东道:“四百米之外,那应该是连、排支援火力的范围了,单兵武器,超出这个范围效能已经很低了,毕竟枪的性能,某种程度上是由弹决定的,我们用的7.62*39中间威力弹也就这个性能,弹道性能超出这个范围就不能保证了。”

    “而如果要用现有7.62*54R的全威力弹,那连发起来的后坐力,单兵可吃不消,根本打不准,而且枪也重,这也是北方要在单兵武器上用前者替换后者的原因。”

    “如果只保证400米内的性能,那超长的枪管带来的弹道性能的好处就没有太大必要了。”

    这么长一段话一出,问话的人也陷入了沉思,听起来好像是挺有道理。

    高振东没有停下自己的话:“所以我们说回到这把枪,我第一感觉是,枪太长了,很不利于在装甲车内使用,这不利于我们转向摩托化、机械化、装甲化的工作。”

    高振东没说拼刺刀的事情,而是话锋一转,把问题转向了车内使用不便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和“拼刺”的要求起正面冲突。

    要知道这支枪,和SKS差不多,折迭了枪刺都有1米多长,打开枪刺更是1米3还多。

    防工委领导一听,对啊,这枪在装甲车里,好像是有一些舞不开啊。

    使用方代表也想起这个事情了,这枪方案里的长度,一想就知道,在装甲车里面,施展不开啊。

    高振东又有点使坏的补了一句:“大家可能感受不到1米3是什么感觉,我举个例子吧,这枪打开枪刺,比小鬼子的三八大盖还长!”

    这话一说出来,把有些老同志可就恶心坏了,三八大盖的确是我们取之于敌用之于敌人的武器,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有利于拼刺刀。

    可是那个长度在日常使用,就真的是有点一言难尽,其实莫辛纳甘也不短,但是S2时候的,还是比三八大盖短那么一点点。

    “在我们没办法,只能拼刺刀的时候,也许长是一种优势,可是现在环境变了,这么长的枪,携行、作战就都不是那么太方便了。”

    有人提出了意见:“高主任,那你的意思,就不拼刺刀了?”

    这话高振东可不能顺着接:“要拼,只是我们把更加有效的杀敌方法放在更高的优先级去考虑。”

    防工委领导听见高振东这话,心里暗笑一声“滑头”,不能乱接的话,还知道换个不好诟病的说法说出来。

    如果反对拼刺刀,那肯定不对,如果反对更加有效的杀敌方法,那肯定也不对。

    防工委领导越听高振东的话,越觉得这个枪的出发点是不是真有那么一点问题,虽然不能肯定,但是高振东的话,至少不是全无道理,值得深思一下。

    (本章完)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