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银鎏金凤簪

第(1/2)页

“所以呀!苗总你就别惦记我这两件小玩意了。”王军笑道。

        这女人跟着要来,其目的性非常强,王军怎么能什么都不知道?

        他看向杨奕:“老弟,你那笔筒什么来历?”

        作为一个深入了解杨奕的人,王军可不认为杨奕是随便拿的。那笔筒,必有蹊跷!搞不好,就是一件宝物。

        笔筒是搁放毛笔的专用器物,它的材质有镏金、翡翠、紫檀和乌木,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传世器物,大多是用瓷或者是竹木制作的,具有收藏价值。

        当然,陶瓷的笔筒通常就比较值钱。毕竟那是瓷器的一种,也不缺乏一些精品。去年,他就在羊城的一场拍卖会见过,那是一个清朝粉彩的笔筒,还是珠山八友的作品,拍出六百多万的天价。

        “竹笔筒我比较少见。”王军说道。

        笔筒是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约出现在明朝中晚期。笔筒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风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苗霏也看过去,发现那竹笔筒外貌丑陋,跟她想象中的古董相差太远,直觉不会很值钱,兴趣顿时失去了九成。

        “明代以前传世的竹刻器物甚少,一则是缺少知名的刻工,二清花梨嵌百宝笔筒则有些器物上没有刻工姓名,加之竹制品本身不易保存,难以见到出土之物,故具体年代极难定夺。”杨奕也说道。

        而他手头这个,就是明朝中期以后的产物。

        明代中叶之后,竹刻名家辈出,竹刻器物由实用型开始向实用和欣赏二者兼备的类型转变,竹笔筒也在此时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收藏者的心爱之物。

        “不怎么好看。”苗霏坦白道。

        “哈哈!苗总虽然是行外人,但你说得没错,我也不太喜欢这种东西。”王军也哈哈大笑。

        杨奕苦笑一声,这两个人评价得还真不客气。

        “这不是庐山真面目!”他解释道。

        “哦?”

        “呃!”

        王军跟苗霏的笑声都戛然而止,愣愣地看着杨奕,又望了望那笔筒。

        杨奕将笔筒递过去,让王军认真鉴赏。如果真就是这幅寒酸的模样,杨奕也不会拿。他也是发现了点东西,觉得不同寻常。至于会是什么宝物,他也暂时不知道。

        竖眼的功能,他一直都没有动用。这种地方来一次不容易,他不想浪费掉竖眼的宝贵时间。

        王军接过来,翻看了好几分钟,真没发现很特别的地方。

        “看不出来。”王军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眼力比起杨奕相差甚远。

        “你主要看笔筒上面的切口,有层次很分明的两层,它们属于不同的材质。”杨奕指点道。这一点还是不难看出的,当初刚一看,就看出了笔筒其实有两层。

        这么一说,就连苗霏都凑过来。她不懂古玩,却也分得清楚,确实有不是很明显的两层。当然,在专业人士的眼中,那就是很明显了。

        “真的呀!”苗霏吃惊地说道。

        王军有点尴尬,辩解道:“我还以为这本身就是如此。”

        因为有些竹子本身就有层次分明的轮廓,虽然没有木材那样的年轮,但也是越往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