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臧洪知返

第(2/2)页

了青州,邴原有些疑惑:“为何要怀疑他?”

        荀攸道:“自陈胜吴广吼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自度‘彼可取而代之’,秋战国之前士大夫阶层已经打破,下克上的风气弥漫世间。

        兄长之前与袁术相识半生,袁术之前常以‘代汉者当涂高’自寓,袁者,辕也,车行于公路之上,故而常有不臣之心。”

        邴原这才明白:“怪不得,怪不得袁术胆大妄为,敢于攻打皇宫、敢于与外戚大将军董卓作战。

        不论如何,子尚存,还是不要另立新君为好。”

        荀攸:“那是自然,可要如何回信,却也不易。”

        刘备将信仍在一旁,不易处理,就冷处理好了

        皇帝远在司隶,青州鞭长莫及,

        加强安东将军之权力,推行改革避免徐州下臣抱团抗上重演,才是更大之要务。

        刘备下决心对安东境内官制改革:

        其一,收太守国相之权

        按照东汉的制度设计,太守县长等地方官员直接领兵,且俸禄直接来自于郡县,要是没有相对独立之都尉,完全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仿佛唐朝的节度使。

        之前复都尉之职,其职权主要在军事、驿站和刑事犯罪。而监察职责在太守、县长、州刺史和安东将军幕府。

        刘备还打算进一步分权,首先将吕宋、邪马台、本州、带方、建安等较远之地之司法权、监察权从太守、都尉剥离,设置按察使,直接隶属于安东将军幕府。

        犯重罪者,皆需按察使核查,死刑一般需上报安东将军幕府。

        这,就一定程度避免了太守都尉徇私枉法,避免借助高皇帝远,只手遮。

        相对独立的监察权,少量常备狱卒,就能保证按察使独立于太守、都尉、郡丞,成为一支重要的制衡力量。

        这些都是后世常见的手段,在荀攸、邴原等看来却是打开了一扇窗户。

        邴原:“原来还可以这样!”

        荀攸:“兄长之规模,终能行人之未行!”

        邴原立即举一反三:“既然司法、监察可以单列以制衡,那么粮仓也可以单列,并直属于安东将军幕府…”

        荀攸:“水军和军港,亦可以直属于安东将军幕府,不受当地太守、都尉辖制…”

        刘备:“这些只是政治、军事手段,还可以加上经济手段。”

        荀攸:“什么经济手段?”

        邴原:“如何加?”

        刘备:“海东之郡国,每个郡国有几样主导产业,如夷洲之稻米、水果…辽东之铁煤…

        不建立青州、徐州这般完善的产业,尤其是冶炼、纺织、造船等技术严格限制和保密,使海东始终有赖于大`汉之地!

        就是其二。”

        刘备:“其三,职务与俸禄的相对分离。

        都尉千石,骑都尉、校尉比二千石与太守、国相同

        那中郎将,裨将军、偏将军将军,以后杂号将军俸禄又如何?

        封无可封!

        因此,军制必须改革。”

        荀攸:“然而有功者赏,有过者惩,总不可能将校尉俸禄降低?”

        邴原:“可若不以文制武,手握重兵之将领立功更易,长此以往,官职俸禄必高于文官,若叛乱起来,危害更甚!”

        左右为难,如何是好?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