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赈灾

第(1/2)页

陕西地震之事,可谓是牵动了朝野上下无数人的心。

        京城百姓为此自发的放天灯许愿,却被巡逻的士兵无情阻止。

        因为苏黎早就下令非年节不得私放花灯与天灯,以免打捞不及引发火灾。

        士兵和百姓们面面相觑,这就有些尴尬了。

        好在百姓的善心还是有去处的,因为灾情过重,朝廷一时也担不起这么大的后勤支出,毕竟现在武备昌盛,小钱钱吞的比谁都快。

        民政部灵机一动,搞了个募捐活动,现场捐现场刻功德碑,这些功德碑也不会浪费,都会一起拉到陕西在重建中一起建进去,以后还能当个地标使。

        果然,在极注重名声和积德的古代,百姓一听能刻功德碑,那简直是挤破了头,人人你一匹布,我一袋米的,积少成多,也收了不少物资救急,被民政部快马加急送往陕西。

        民政部的处理让苏黎十分满意,政治就该是有人情味的,懂得变通才是正道。

        欣赏的同时,苏黎也意识到正值年末朝廷的物资恐怕不够的现实。

        但苏黎很快找到了搜刮……呸!是募捐对象。

        寺庙。

        之所以想到寺庙而不是官员宗亲,那自然是因为官员工资低到让苏黎心虚,宗亲待遇也被苏黎砍的差不多了,现在让他们捐,恐怕也捐不出啥。

        而寺庙就不同了,因为老朱的优待,明朝寺庙地位挺高,已经成为没有明确下旨的“国教”了,要不是后面出个嘉靖修道,佛教还能更红火些。

        香火钱就不说了,更重要的是田地,古往今来,人们只知道和尚要挑水念经,没听说过和尚种地吧?

        所以和尚其实也是地主,也能兼并田地,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还不用交税。

        也难怪有皇帝喜欢灭佛哈!

        苏黎直接下旨定寺庙税为十税其六,并禁止寺庙拥有田产,现有田产全部充公,家中亲眷在世者不得出家,青壮亦不得出家。

        宗教这种东西,苏黎是不太喜欢的,毕竟宗教的存在就是洗脑,跟传销没什么区别,你说它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吗?

        没有。

        反而还会阻碍社会发展,是一种不加以束缚便会反噬的存在。

        一波寺庙税,让苏黎角度刁钻的集齐了赈灾物资,甚至还有盈余,可见寺庙之富。

        一切就绪,但在进行赈灾时还是出了问题,因为等救灾队到了才发现,他们都低估了陕西的惨状。

        地震区几乎没有一条好路,全部都被震裂,视线所过之处尽是废墟,废墟中穿梭着半脱甲胄的兵士在搬动救援。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