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朝会争辩证清白

第(1/2)页

这会倒是直呼其名了,陆晏清暗暗腹诽,不过还是简单交代了今日她遇见乔鹤远的事情。

        “英国公世子……”盛顾言心下沉吟,这倒是个值得注意的人物。

        那些攻击他的人,他心里大致有数,不外乎那些既得利益的权贵罢了,然而具体是哪一家,他却还说不准。

        弹劾他的监察御史姓吴,听闻是明经出身,如今年岁已不小;崇文馆中对他加以批判的学士元岳,是前朝早年进士,中途外放后又被调回京城,从这两者身上似乎看不出来什么明显的势力痕迹。唯独那位二皇子,其生母淑妃出身乔氏,乃英国公府另一房所出。

        虽说没有确凿的证据,但要说英国公府与此事毫无干系,他是不信的。

        陆晏清也有些怀疑:“你觉得与英国公府有关?”

        “还不好说。”盛顾言双手交叉,摩挲了一下手指,“暂且等着吧,总归过不了几天的。”

        -

        果然,三日后,四月初大朝会之时,盛顾言再一次被那吴御史弹劾了。

        盛顾言站在最末列,从他的角度只能看到这位吴御史的背影,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似乎看不出什么特别的,只听到诸如“心向异端”“思想不正”等等的词语从他口中传出。

        当然,这回盛顾言有幸在对方口中拥有了自己的姓名,而不是以“某些小吏”代称,对方的说辞也是极为冠冕堂皇的——“为官一道,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万不可以品职高低而放松要求。”

        已经是明摆着针对他了,吴御史还呈上了搜集而来的他的诗文,大概是当作他的“罪证”。

        纪昶接过下面人递上来的盛顾言的诗文,翻了几页,看到对其中一些字句的圈画解读,似乎确实是像吴御史说的那般。

        他抬眸,望向阶下的文武百官,以及最末那几乎看不清的身影,开口道:“让盛校书上前来。”

        距离甚远,盛顾言只能看到上首处一个明黄色的身影,听到宦官的传令,才出列走上前去,恭谨地朝皇帝行礼。

        纪昶摆摆手示意他起身,随后沉声道:“盛校书,对于吴御史刚才所说一事,你作何解释?”

        “禀陛下,臣所作诗文绝无此含义,臣对大齐忠心不二,绝无异心。”盛顾言面容沉静,拱手表明自己的态度。

        纪昶眸光微暗,又转向吴御史:“吴御史,你说呢?”

        “陛下不可轻信这等小人,臣已然查明,盛校书诗文□□有二十八处提及吐蕃等番夷文化,不主之心呼之欲出。”

        “盛顾言,证据在此,你口口声声说自己绝无异心,如何自证?”

        吴御史重复了一遍他先前所提的证据,面上看似严谨有理,最后竟直接朝盛顾言发问。

        盛顾言这才看清这位吴御史的面庞,两颊可见少许皱纹,蓄着长须,发丝一丝不苟地用冠束起。他缓缓开口:“正如吴御史所言,只是提及,怎能称得上有异心一说?”

        “吴御史费尽心思挑出这二十八处,想来也颇不容易,只是这样的解读,似乎并未理解臣的实际意思。”

        盛顾言语气淡然,在吴御史听来却有种冲他而来的嘲讽之意,他刚想开口反驳,另一人却站了出来。

        “盛校书好口才,只是再如何辩驳也难以洗清你诗文中所表明的心思。”正是先前在崇文馆中批判盛顾言的另一位学士元岳。

        话音刚落,没等盛顾言回应,又有一人从列中走出。

        “禀陛下,臣有言要奏,昨日臣恰好于市坊中见到另一本盛校书的文集,不仅有对其详细评注,更是广受欢迎,被那些举子奉为科考参阅书目。”

        这人正是这些时日没来崇文馆讲学的高廷义,他上前两步,同样呈上一本盛顾言的诗文集子。

        这当然不是高廷义闲着没事偶然去市坊寻到的,而是盛顾言有意带去拜访。

        不得不说,孙老板的动作确实迅速,不过两日就让人抄好了那本集子上架售卖,打着“新科状元文集”“手把手教你考状元”的名头,这本集子一上架就被那些书生一抢而空。

        若说先前他们只是听闻盛顾言这个年纪轻轻的状元的名号,现下看到对方诗文,则更是心生佩服,细细研读,对他诗文的理解也渐渐传开。

        然而盛顾言却也明白,这只是第一步而已,这些理解在读书人中流行,却还无法上达圣听,他需要一个机会让它呈现于皇帝与朝臣面前。

        他自己是不行的,而高廷义便是他寻到的一个机会。

        高廷义是太子詹事兼崇文馆学士,根据他所知的信息,此人为官向来有清廉正直之风,虽为人稍显刻板,但也懂得赏识才华。听闻对方病愈,他便携了这集子前往拜访。

        待他澄明事情来由后,对方果然应下,便有了今日殿上这么一出。

        纪昶接着翻了翻高廷义呈上的这本集子,看到里面的诗文评注,心中也已有数。

        “吴御史想来并未仔细查探,对盛校书所作有不少误读吧。”

        高廷义接着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