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李猫的真性情

第(1/2)页

第347章  李猫的真性情

        五更之后,宫禁渐开,消息也陆陆续续传了出来。

        左卫大将军、工部尚书、太子右卫率、武阳县公李大亮,薨于宿直,享年五十七。

        这结果,不免令人嗟叹,好人不长命。

        细细想来,却又合情合理。

        李大亮一生征战,同样伤痕累累,且处处恪尽职守,宿卫时绷得极紧,弦早晚受不了。

        或早或晚,李大亮都会因为负担太重而薨。

        所以,即便看重哪位,给他的差使,也应当保留一定限度,别搞得像故意累死人似的。

        李大亮也没多少身家,连支撑他这个三品大员、从二品爵的丧礼都做不到,多亏有鸿胪寺司仪署辅助才不至于办不起。

        一个小细节就是,当时的权贵下葬,普遍口含珠玉,李大亮府上没有这东西,只陪葬了米五石、布三十段,算是极寒酸的了。

        为李大亮抚养长大的亲戚、遗孤,十五人以父礼守孝——晓得李大亮为什么较为清贫了吧?

        太子舍人李义府,下衙之后换了一身素服,入武阳开国县公吊唁,难得地拉了一车祭品。

        李猫对人常示以假笑,极少真性情,却在李大亮灵柩前痛哭流涕,一点形象不要。

        “若非公举荐,义府还在永泰(盐亭),茫然不知所向。公,即义府再生父母,缘何天不佑善人!”

        随同吊唁的范铮愕然,还是第一次见笑中有刀的李猫真情流露。

        范铮的吊唁,只是例行公事,他跟李大亮的交集少得可怜。

        倒是范铮见到身着孝服的虞部郎中李道裕,愣了一下才想起来,他是李大亮的侄儿。

        看到御史大夫李乾祐,范铮才知道,李乾祐与李大亮是从兄弟,都是陇西李氏族人。

        看看,这就是世家的人脉,也难怪皇帝会曲意拉拢。

        李义府再如何虚伪,对李大亮的感恩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他的表荐,李义府踏不出入仕途的第一步。

        科举?

        别闹,尔虽英才,天下英才却非独尔,何以见得定脱颖而出?

        李义府再怎么平步青云,也无法否认恩情的。

        两唐书的记录里,李义府干的坏事不少,独独没有不孝、忘恩负义这两条。

        李义府之所以恶名满天下,除了本身有问题,他奏请五姓七家不得相与为婚,可把世家得罪死了。

        李大亮长子、原湖州长城县尉李奉诫还礼,好生劝解李义府几句。

        哎,本身遗属是要接受安慰的,现在倒过来要安慰李猫,这叫什么事!

        之所以有“原”,是因为父忧罢职,李奉诫从三千四百四十一里的湖州昼夜兼程,换马不换人,五天时间赶回了长安。

        唐朝是有丁忧制度的,司空、太子太傅、梁国公房玄龄,便于七月以母忧罢职,冬十月起复本职。

        长城县是晋武帝太康三年分乌程县而立,现治所于后世浙江长兴县雉城镇。

        李大亮的子、孙,都小有官身,唯独曾孙这一辈,八人都是处士。

        处士一词,原指心性高洁、隐居不官之人,后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李世民为李大亮罢朝三日,至灵堂恸哭,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