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本性难移

第(1/2)页

第358章  本性难移

        李世民渡过辽水,三大喜讯让他眉飞色舞。

        李道宗吃下新城并不意外,意外的是飞骑火烧仓廪之举。

        胜利确实来得更快,但烧毁的粮草……还是免不了肉疼,奈何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倒是范铮提议让俘虏收隋军骸骨,让李世民心头震动了许久,亲下诏书:“昔日隋军渡过辽水,老天不给便利,从军士卒骸骨相望,遍布原野,可悲可叹。掩埋骸骨的高义,是奉行了古代典籍,当令收回掩埋。”

        李道宗同时还将加尸城七百降卒送至御驾前,请贞观天子定夺。

        李世民当面回复:“谁不愿尔等效力呢?尔等家在加尸城,因为转投大唐而导致家眷被屠戮,得一人而毁一家,朕于心不忍啊!”

        七百加尸城降卒,当即被放归。

        三军齐呼:“陛下仁义!”

        李世民的放归,还真不是摆角度,高句丽用法严峻是出了名的。

        大致如下:

        有谋反叛者,则集众持火炬竞烧灼之,燋烂备体,然后斩首,家悉籍没;

        守城降敌,临阵败北,杀人行劫者,斩;

        盗物者,十二倍酬赃;

        杀牛马者,没身为奴婢。

        大体用法严峻,少有犯者,乃至路不拾遗。

        看看,路不拾遗的新解,杀得狠了,自然不敢乱来。

        按这律法,降卒回去能不能活下来两说,至少是不会牵连家眷。

        这是在千金市骨,有没有成效不好说。

        这世上,从来不是每一项投入都有回报的。

        李道宗率四千骑,打败了国内城来的二万高句丽援军。

        已无用武之地的飞骑,只能转身来迎接圣驾了。

        “卿收前朝骸骨之义,朕已铭记,给事中当记载。”

        许敬宗牙都酸了。

        为什么偏偏是范铮呢?

        自己与范铮不对付,偏偏还得在《起居注》上为范铮记功,别提多恶心了。

        用春秋笔法是行不通的,褚遂良拒绝皇帝看《起居注》,这个规矩偏偏被许敬宗打破了,现在想挟杂点私货都不敢——万一哪天皇帝看到呢?

        这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盖牟城被李世勣拿下,倒是在李世民预料之中,倒是十万石粮草能稍稍缓解运粮的压力。

        哪怕是从幽州押解到辽东,也需要时间与人力的。

        平壤道军轻取卑沙城,得口八千,倒是略出乎李世民的意料,张亮懂打仗吗?

        细看露布,指挥征战的是平壤道行军总管程名振,哦,那没事了,他可是在刘黑闼势力最顶端的时候都拼死相抗的。

        朕要不看他是个人才,能让他一辈子蹲在洺州。

        常何、丘孝忠的行动,才让李世民微微颔首。

        不愧是朕的心腹,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驻守鸭绿水或许不见战功,却能为辽东军减少一半的压力。

        倒是《旧唐书》在这里有一段,十分不可信。

        “帝渡辽水,诏撤桥梁,以坚士卒志。”

        写这一句的人,大约是看《史记·项羽本纪》看多了,意思也来一个破釜沉舟,

        谁都相信李世民不会打败仗,不需要留退路,可你撤桥梁,后续粮草不要了是吧?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