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巡仓

第(1/2)页

司兵史陈徐隽虽令范铮略有恶感,他上书提及的粮仓,范铮还是得小心。

        无钱不富,无粮不稳。

        范铮与贲狐、汤仪典诸官,随司仓参军食无足遍巡诸仓。

        范铮人都麻了,咋总遇到这奇葩的姓名?

        食之姓极其罕见,然东汉的《风俗通》就记载了博士食于公。

        姓都不是问题,连姓带名……

        正仓当然是没法与太仓署的规模相比,却也戒备森严,华州府兵至少有一队轮换守护。

        入院,即有司仓史虎着脸,从范铮开始下手,验告身、搜火种,当真一丝不苟。

        范铮抓了一粒麦子,剥了壳看看色泽,麦粒丢嘴里咀嚼了几口,轻声道:“一年陈。”

        这一招,连贲狐都大为诧异。

        这是跟太仓令禇缘学的,也亏得司农寺有的是各个年份的粮食,居然让范铮学会了这一手。

        连铭刻的砖石、账簿都不用看,直接断了年份,让整个仓曹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遇到那些不懂行的上官,你就是随便糊弄都没事,你说日头是方的,他们也能附和。

        不懂行的上官,比比皆是,懂行的却实在不多。

        内行的上官面前,最好老实一些,否则连你犊鼻裈都能逮下来。

        这个时候,食无足才想起来,这位上官是从司农寺出来的!

        幸好华州官吏才换了没几年,没多少肮脏事,倒也不至于心虚。

        至于错漏,呵呵,官场有一句话,看着没有丝毫错漏,才是最大的错漏。

        有点小毛病才最真实,上官训斥几句、喝令补足,就算雨过天晴了。

        范铮抓住钎筒,熟练地插入麦堆中取样。

        很好,钎筒所到,阻力并没有太大变化,取出的麦子与外头的麦子,从色泽到味道没有明显变化。

        汤仪典拿着尺子比划了一阵,在纸上一通计算,随即嚷嚷:“使君,这一堆麦子九百五十二石三斗五升六合,短一石二斗三升一合。”

        勺、抄、圭、粒的计量单位太小,一般不列入计算,只用于分发到个人时。

        千分之一强的损耗,放在哪里都说得过去。

        太仓署规定的是贮三年,听损一升。

        直白翻译就是三年的存储期,允许折损百分之一。

        正仓的数量基本正常,偶有损耗也在正常范围浮动。

        几座仓屋查验下来,经汤仪典测算,损耗约千分之五。

        这也正常了,正仓关系到诸位官吏的俸禄,食无足敢动手脚,但不被同僚打死。

        州属的常平仓相对要差一些,倒不是数量差异,是仓储质量。

        “这可赖不得仓曹。”食无足隐约有怨气。“修缮常平仓屋,去年仓曹就上文牒,请刺史令士曹办理,奈何没人理啊!”

        好吧,都是李君羡的锅,黄泉路上,前任兄记得多背几口。

        士曹掌津梁、舟车、舍宅、百工众艺,向上衔接工部政令,也是个苦力。

        但是,听食无足的口气,似乎这二位参军之间,多有不睦。

        这倒是,衙中诸曹若铁板一块,上官容易被架空。

        范铮还不至于蠢到要六曹一团和气。

        至于义仓,虽与账簿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