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不吐不快

第(1/2)页

第675章  不吐不快

        朝堂上,对于吐谷浑的朝贡反应平平。

        至于范铮与素和贵所议,根本就没在此提起。

        这就是朝会一贯的特色,大会办小事,小会办大事。

        倒是对文成公主的冷遇,臣子们多多少少意难平。

        我大唐的公主啊!

        竟于此受冷遇!

        然而谁也改变不了现状,谁让文成公主无嗣呢?

        没有子嗣,大唐想吆喝两声,让文成公主进驻红山宫,都师出无名。

        至于右武卫将军鲜于匡济的禀报,不能说不详尽,只能说他的侧重点与鸿胪寺不一样,更注重地理、军队、攻守难度等方面。

        鲜于匡济的话题更沉重:“相较当年松州之战,吐蕃的战力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相互间配合默契,不再杂乱无章。”

        一个纯粹靠悍勇的国度,真不值一哂,但开始往谋略上、战场上注意配合的国度,就得小心、再小心。

        中书侍郎柳奭想了想:“不是还有吐谷浑牵制么?听说这次都打下了野马衣林。”

        兵部尚书崔敦礼实在听不得这外行话,举笏踱了出来:“臣崔敦礼以为,《司马法》中‘不加丧’一条,并非虚言。”

        “吐谷浑虽短暂得利,却守不住野马衣林、野马驿,虽胜,于吐蕃而言不及筋骨,讨伐吐谷浑却师出有名。”

        “若至吐谷浑挡不住时,因此条,大唐还不便兴兵拉偏架。”

        这一个泡沫,终于被崔敦礼戳破了。

        短期利益肯定有,但不能借机覆灭了吐蕃,自然要承受反噬。

        尤福贵瞪大了眼睛,想张嘴喝斥崔敦礼,却为永徽天子摆手制止了。

        细细思量,果有不妥,终究是年轻了。

        不过,有崔敦礼这老成持重的大臣辅佐,想来也能够弥补。

        “却是朕年轻了。崔尚书所言甚是,赐丝百绚,诸公当效之。”

        按度量衡专业管理机构太府寺的专业名称,绢曰匹,布曰端,绵曰屯,丝曰绚,麻曰綟(lì,多音多义字);金银曰铤,钱曰贯。

        天子摆出虚心纳谏的姿态,对大臣来说是好事,但对政事堂可就不一定了。

        有许多事情,细分入政事堂,唯有最后出意见了会上禀天子,可经人在朝堂上劝谏,天子不得过问一下么?

        然后,这不就润物细无声地夺取了部分权限?

        对此,即便是政事堂之人也反感不起来,权柄反正在他一家人手里流转,谁拿不是拿?

        范铮举笏:“陛下,臣范铮本不应过问兵部职司,但有一言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诸地关防、舆图当时常调整,以免泄漏消息;州县城门及仓库门,所取中男、残疾,须与外番无亲。”

        至于为什么不是门下省城门郎及门仆,原因很简单,城门郎的职司只对应京城、皇城、宫城门。

        兵部侍郎韩瑗一声长笑:“鸿胪卿对兵部职方司之责,倒是颇有了解。调整应当,但是这与外番无亲,是否杞人忧天了?”

        群臣纷纷颔首,韩瑗的观点,代表了多数人的想法。

        没吃过亏的人,就是那么盲目自信。

        范铮笑了:“韩侍郎之言,是以父系为主的大唐理念,觉得子嗣只应向父族。”

        “但是,仅仅在大唐边缘,就有东女国、西女国、苏毗国三个女子为尊的国度,她们的子嗣会向哪头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