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黄巾起义起

第(1/2)页

  时间若白驹过隙,刹那而至,转眼间过去了13年,时间进入到了公元184年,此时刘备23岁。时值黄巾起义前夕。

  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这13年时间里,刘备从一个懵懂稚子少年成长为一个成熟阳刚青年。高挺的鼻子,薄薄的嘴唇,剑一般的眉毛,两耳垂肩,双手过膝,一副富贵相。

  这些年,他一直跟随在卢植身边,把卢植的本事,学了个精光。175年,卢植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满族叛乱。那个时候,正是他跟随卢植在范县学习一年之后发生的事。他跟随卢植,转战南北,这里面没少了他出谋划策。在出兵平叛的一年时间里,见惯了太多厮杀场面。甚至第二次平叛中,卢植给他机会让他亲自带领士兵和叛兵厮杀,以致,那一年里积攒了太多的戾气。平叛后,又跟着卢植学习怎样施政安民,至此,九江庐江才算安定下来。

  这一年,卢植见证了刘备的成长,无论是带兵还是施政都让他很满意。

  随后,这一年年末,卢植被召回雒阳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因为平叛有功,卢植是以校书郎中身份被召回的,后任尚书。刘备参与平叛有功,则是以郎中的身份回到洛阳的。

  因为卢植的缘故,自已的弟子也非常优秀,所以早早就在他的“朋友圈里”出名了,刘备也都慢慢熟悉了起来。特别是,在回到洛阳后,卢植感觉刘备戾气很重,便拜托了蔡邕让刘备跟他学习,他是要用蔡邕的浩然之气来中和掉刘备的戾气。

  于是就这样,他被卢植甩给了蔡邕,每天蔡邕从东观校书回来之后,都会指点一下刘备。卢植之所以这样不仅仅是对刘备的关心,刘备有戾气,久而不发,对身体有害。这还是因为他确实是非常忙自从东观出来从事尚书,每天晚上很晚才回来,根本没有时间再教受刘备。再者,刘备学自己的本事这短短两年时间已经差不多被他学的差不多了,所以再三考虑,拜托了老友。

  蔡邕不愧是当世文人领袖,如果卢植的文学修养是一片湖的话那么蔡邕就是一片海。刘备就这样沉浸在这一片海中不能自拔,学了足足三年,比跟随卢植学习的时间还要长。

  这三年中,虽然没有师徒之名,却已经有了师徒之实,刘备总是以师徒之礼待这位学问大家。刘备是由衷的钦佩这位在文坛上留下历史痕迹的老人。盛名之下无虚士。

  而蔡邕也是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现在不由自主露出的赞赏可知他是多么对刘备喜爱和认可。

  而后,卢植又让刘备跟随皇甫嵩学习兵法。这一学习又是三年,皇甫嵩不愧是历史名将,他的兵法韬略比起自己的师傅卢植还要深邃精深。他曾跟随皇甫嵩实地考察过地理,又曾跟着他去过校场演练过排兵布阵,还曾在营帐中参与讨论过军议…。

  刘备和皇甫嵩在马上较量,虽然刘备武艺比皇甫嵩强,但马上功夫还是有着差距。于是,他又跟随皇甫嵩在营地里跑马,练习马术。

  刘备这三年同样收益匪浅,无论是在排兵布阵还是在个人能力上都有较大的提高。自己的兵法造诣又提升了一个门槛。

  皇甫嵩对卢植这个坚毅胸有兵法韬略的弟子爱不释手,恨不得从卢植手里抢过来。皇甫嵩对刘备的评价很高,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帅才。以后贵不可言。

  卢植看着这个已经可以出师的弟子眼中只有欣慰。因此,卢植让刘备自己去游历去养望,去感受民间疾苦。

  这四年里,他以涿州商会管事的身份带着护卫队去经商游历。他去过凉州,和羌人做过生意。汉人和羌人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他知道,过不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