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赵细作再战上庸

第(1/2)页

或许,也不是秦军的主将没有注意到他手下的将士们已经精疲力竭的现实。
相反,就连他自己也已经快到了身体和头脑的极限。
甚至,此时的他,已经无力再去思考这么多的事情。就连房陵是怎么丢的,他都没能再分出念头去思考,更何况是将士们的身体极限了。
如何规划接下来的路程,摆脱掉赵军的追击安全回到上庸城,已经是他心中唯一的念想了。
注定,这场逃亡又将变成一场体力的筛选。
随着上庸城的临近,赵军的追兵越来越近,不得已,秦军再度加快了行军的速度。
任何的技巧、战法,在此时已经没有了意义,只有双腿不断地摆动,才是活命的唯一办法。
好在,赵韦等人的体力比之一般的秦军还是要好上不少。
因此,赵韦的五百人倒是依旧埋伏在了秦军队列之中,甚至赵韦还游刃有余地给后续的赵军做下了暗记。
至于后续的赵军,倒是比秦军得情况好上不少,毕竟赵军的补给可是充足得很。
吃饱喝足之后,赵军的追击也越发地凌厉了起来。
因此,秦赵两军之间的距离也是越来越近。
于是,秦军只能再度加速,而被迫丢下的秦军将士也越来越多。倒是让赵军的收拢部队收获颇丰。
无论如何,在黄昏尚未到来之前,秦军终于还是赶到了上庸城。
一番不算严谨的验证之后,城门便打了开来,而狼狈不堪的秦军这才得以休整。粗粗点算之下,能跟着秦军主将一路到上城的,已经不足一万五千人了。
剩下的,恐怕不是消失在了茫茫山林间,就是被赵军给俘虏了。
而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一个秦军主将早该思考却一直没有来得及思考的问题——接下来怎么办?
很明显,区区一万五千人,即便是加上原本驻守此地的几百人,面对赵军数十万大军,想要守住这上庸城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要再往后撤,且不说能不能跑过赵军,即便是能跑过也不能再跑了,也不能再跑了啊!
再跑,后续可就剩一个武陵了。
再再往后,那可就是一马平川的汉中之地了啊!
而且,论城池的坚固、论地形的险要,武陵城也远不如大庸,驻守在武陵城的秦军队伍也不过几百人而已。
换言之,一旦上庸失守,武陵城更守不住。一旦上庸、武陵相继失守,赵军便可以继续西进,直入汉中,顺势切断关中之地与蜀中的联络。
这可就真的要了命了。
秦军主将能被蒙骜看重,虽然在涉及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有所疏漏,至少在军事能力方面师没有问题的。
自然也明白,这样的事情是断断不能发生的。
既然如此,也便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秦军主将也是奋起了所有的勇气,一面向咸阳方面告急请求援军,一面便开始重整队伍,严守上庸。
是的,秦军主将决定死守上庸,死守住汉中前的最后一个堡垒。
应该说,秦军主将的决断是正确而果断的,而上庸还真不是守不住的。
上庸虽然没有剑阁那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得天独厚的地形,却也不是普通的城池。依靠上庸地区狭窄的地形,赵军虽有数十万大军,却根本施展不开。
依山而建、短小而高大的城墙,能够有效地限制每次赵军进攻的数量。
空有数十万大军,每次能进攻城墙的赵军数量甚至没法超过五千人。还有一万五千多人的秦军自可以从容应对赵军的进攻。
至少在这一万五千人消耗完之间,赵军根本奈何不过他们。
想要消耗掉着一万五千人,按照每个波次五千人的进攻强度,即便是赵军每日日夜不停地进攻,没有个十天半个月也根本消耗不完。
十日,足可以让秦王从汉中的各个要塞抽调兵力进行增援了。
而援军也并不需要太多,只要数万人便已经足够。数万人,足够将赵军拖在此地一两个月,届时赵军势必退兵。
要知道,赵军这追击的一路可都是山路,换言之,赵军的粮食补给也要通过这崎岖的山路送来。
其中耗损何止过半?
数十万大军的粮草供应,足可以将赵国给拖垮了。只要消耗下去,赵国不退也势必要退了。
因此,秦军主将就地驻守的决定,可以说是他这一路以来为数不多的正确决定了。
只可惜,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寄予厚望的一万五千大军之中,却有着赵韦和他的五百精兵掺杂其中。
更要命的是,因为其体力尚好的缘故,在一路的奔逃之中,不少赵军甚至突进到了中军主力的位置。
这也就导致了在重新整编队伍的时候,不少的赵军精兵被整编进了关键的岗位。比如,赵韦就因为强壮得很,被安排去了把守城门。
真真是无巧不成书。
一个最想要破城的人,却被安排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