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兴安岭

第(1/2)页

带你了解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是兴安岭的西部组成部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省西北部,是中国保存较完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分水岭。大兴安岭北起黑龙江畔,南至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东北-西南走向,地理坐标介于北纬43°至北纬53°30′,东经117°20′至东经126°之间,全长1400多公里,均宽约200公里,海拔1100-1400米,总面积3272万平方公里。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茂密,是中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主要树木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白桦、蒙古栎、山杨等。

        2021年5月,《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公布,大兴安岭入选五线城市。

        中文名

        大兴安岭

        著名景点

        北极村,胭脂沟,最北一家,北红村

        地理位置

        黑龙江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英文名称

        greaterkhinganrange

        走向

        东北-西南

        长度

        1400多公里

        宽度

        200-300公里

        起点

        北起黑龙江畔

        终点

        南至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

        主峰

        索岳尔济山

        海拔

        1100-1400米

        所属国家

        中国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可,夏秋最佳

        建议游玩时长

        2天

        当地气候

        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全天

        门票价格

        免费

        山系概况

        大兴安岭山脉示意图

        大兴安岭古称大鲜卑山,是中华古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大兴安岭中的“兴安”系满语,意为“极寒处”,因气候寒冷而得名。大兴安岭山脉东北起自黑龙江南岸,南止于赤峰市境内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呈东北-西南走向,地理坐标介于北纬43°至北纬53°30′,东经117°20′至东经126°之间,全长1400公里,均宽约200公里,海拔1100-1400米,总面积3272万平方公里(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约24万平方公里,黑龙江省境内848万平方公里)。

        大兴安岭以兴安盟境内洮儿河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长约770公里,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升高,次高峰位于兴安盟阿尔山摩天岭,海拔17118米。山地东西两侧是嫩江右岸支流和额尔古纳河水系的发源地,森林覆被率达60以上,以兴安落叶松占优势的针叶林为主,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白桦、蒙古栎、山杨等,是我国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国家森林保育区。南段又称苏克斜鲁山,长约600公里,草原植被居多,最高峰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黄岗峰,海拔2035米。在大板-林东-鲁北-乌兰哈达一线以东的低山地带坡缓谷宽,宽阔的山间盆地与河谷平原交错,水草丰美,是优良草牧场。

        大兴安岭东侧的辽河水系、松花江和嫩江水系与其西北侧的黑龙江源头诸水及支流的分水岭,山脉南段西坡的水注入蒙古高原。

        大兴安岭地势呈西高东低,位于地势第二阶梯东缘,第二梯阶第三梯结合部,大兴安岭山脊以东为第三阶梯地,以西为第二阶梯地。大兴安岭地貌形成具有明显的不对称形态。全区地形总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属浅山丘陵地带。北部、西部和中部高。平均海拔573米;最高峰黄岗梁,海拔2029米(一说最高峰为伊勒呼里山主峰—呼中大白山,海拔15287米);最低海拔180米,是呼玛县三卡乡沿江村。冬寒夏暖,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28c,最低温度-523c,无霜期90-110天,年平均降水量746毫米,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形成过程

        阿尔山天池

        大兴安岭地区系新华夏系第三隆起代北段之地质带。上元古代时期,系原始海洋的蒙古海漕,属早期地质构造中“五台运动”的产物。古生代时期,在“加里东”地壳激烈运动中,区内出现海陆交汇地层。至石炭纪和二迭纪,经过“海西运动”,海水东泄退出,全区上升为陆地,形成大兴安岭褶皱带与伊勒呼里山系雏形,呈北东、南西走向。

        中生代时期,侏罗纪后期至白垩纪初期的“燕山运动”,使本区出现强烈褶皱、断裂和火山喷发,加之西伯利亚板块与中国板块挤压、相撞,大兴安岭褶皱带进一步上升,形成新华夏隆起带和阶梯式断裂带,主轴呈北北东向展布。

        新生代时期,早期第三纪大兴安岭隆起带和区域断裂带,继续稳步上升。受长期侵蚀和剥蚀,出现“兴安期夷平面”。“喜马拉雅运动”使本区出现新褶皱、大断裂,火山喷发激烈,出现黑龙江、呼玛河、多布库尔河、甘河、盘古河等多处断裂带。至第四纪及其尔后,大兴安岭继续缓慢上升,发育成大兴安岭山脉和断裂带及河谷地带。

        土壤环境

        大兴安岭地区特有的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居全国之首,肥沃且无污染。大兴安岭为多年冻土带,处多年冻土带南部。盘古河以西及河源南向东直线以西为大片多年连续冻土带,其它为岛状多年冻土带。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土壤类型主要有: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灰黑土、草甸土、沼泽土。

        地质地貌

        驼峰岭天池

        元古代晚期浸入岩,分布于呼玛地区。呈岩基或岩株状产出,由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片麻状斜长花岗岩和片麻状白岗质花岗岩组成。

        古生代加里东期浸入岩,分布于伊勒呼里山和呼玛地区。以岩基和岩株产出,主要由斜长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组成。

        华里西晚期浸入岩,分布于全区。多呈岩基状产出,由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白岗质花岗岩、斜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组成。

        中生代燕山期浸入岩,主要分布于呼玛地区和漠河地区。多呈岩株、岩墙或岩脉状产出,由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白岗质花岗岩、花岗斑岩、橄榄岩和辉长岩组成。伊勒呼里山以南为岩浆岩。

        大兴安岭东北组兴安山地属地型区,兴安岭山地与台原中的兴安岭北部台原地貌区。西部为高纬寒冻地貌类型区,东部为高寒侵蚀地貌类型区。地貌由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构成。中山有山脉形态,但分割较碎。低山山形圆浑,地面零碎,较丘陵分布规则。全区地形总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属浅山丘陵地带。北部、西部和中部高。平均海拔573米;黄岗梁是大兴安岭最高峰,海拔2029米;最低海拔180米,是呼玛县三卡乡沿江村。伊勒呼里山西东走向,横卧本区,东低西高,400公里长,系黑龙江水系和嫩江水系的分水岭。中山区相对海拔300~500米,分布于本区西部和中部的新林区、呼中区、塔河县。山体由一系列宽缓复背斜组成,地形起伏大,切割深。低山区相对海拔200~300米,主要分布于岭东的呼玛县和岭南的松岭区、加格达奇区。山体浑圆,山坡和缓,坡角一般为15~30度。丘陵区相对海拔50~200米,分布于东部、南部和北部。地面呈岗阜状起伏,坡长而缓,坡角一般为10~15度。山间盆地,分布于全区河谷地带。河谷宽阔,谷底狭窄,直线河谷较多。

        气候特点

        月亮天池

        大兴安岭地区中国最北端,冬长夏短,尤其在漠河、洛古河地带,冬季长达7个月以上,而日照时间非常短,夏季只有2个月左右,然而从每年的6-8月份,日照时间长达17小时。

        漠河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c,冬季温度超过零下40c,年大于10c积温低于2200c。无霜期90-120天。

        大兴安岭同时为重要的气候分带。夏季海洋季风受阻于山地东坡,东坡降水多,西坡干旱,二者呈明显的对比,但整个山区的气候比较湿润,年降水500公釐以上。山脉北段是中国东部地区最冷之地,冬季严寒(平均气温-28c),有大面积多年冻土区。该地区覆被著茂密的森林,野生动物丰富,有鹿、麋、貂、山兔及许多毛皮兽。山脉中段与南段温暖干燥得多,1月气温约-21c,年降水量250~300公釐,雪量也较少。

        主要山岭

        哈拉哈火山群位于阿尔山,是大兴安岭地区重要火山群之一,火山群集中的区域面积达3500平方公里,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其中有50余个火山锥,上百个火山丘,7个高位火山口湖(天池),数十个熔岩堰塞湖,著名的有松叶湖、杜鹃湖、乌苏浪子湖、鹿鸣湖以及多姿多样的熔岩地貌。分布在大黑沟一带的熔岩丘是全国唯一的规模最大的玄武岩地貌。

        药泉山:也叫极乐山,位于五大连池火山群的南部。它喷发年代大约在30万年以前,火山海拔3558米,高出地面608米,远看像某个土山。是五大连池火山群中海拔最低、规模最小的火山,但形态较典型。

        大兴安岭大白山

        大白山:大白山在北温带最大的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大兴安岭北段最高峰。山势南陡北缓,海拔较高,峰顶为15287米。它具有典型的森林植被垂直带景观特色,5、6月份的时候往往可以见到山巅白雪皑皑,山下万木葱绿的景色。大白山山腰有山泉,山顶多石海,石头上多生有石耳。山坡下部平坦的地方则形成了石堆、石海、石河。

        黄岗梁是大兴安岭最高峰,海拔2029米。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东北部,黄岗梁地区保存了第四纪冰川最完整的形态,且类型多样,是典型的山谷冰川,黄岗梁两侧有冰斗、u型谷、角峰、终碛堤、侧碛堤、条痕石漂砾等冰川遗迹,被称为冰谷林海,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冰川地貌齐全、科研价值最高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黑龙江至南部的大兴安岭主脉之间的主要分水岭为额木尔山脉,平均海拔为1000米左右,构成东部中山地带;老潮河与大林河之间的霍洛台山,海拔927米,地势稍低,构成南北向中部的中山地带;西为大兴安岭北端主脉,分水岭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地势较高构成南北向西部的中山地带。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冬季大兴安岭

        在大兴安岭,因立地条件的差异及海拔高度不同,兴安落叶松林呈现不同的森林类型,其中分布广且具代表性的有杜鹃—兴安落叶松林、越桔—兴安落叶松林、杜香—兴安落叶松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及白桦—落叶松林等。

        杜鹃—兴安落叶松林代表着一种冷干的生境条件,是构成大兴安岭植被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此类兴安落叶松林多占据阳坡、半阳坡或分水岭上。林木高大,木材蓄积量大,结构简单,林相整齐。

        越桔—兴安落叶松林代表着一种冷湿的生境条件,在大兴安岭多见于山坡上部较平坦地段,分布较为广泛。此类型林下天然更新良好,尤其在林窗处有大量的兴安落叶松更新幼苗,生长状态良好。

        杜香—兴安落叶松林是大兴安岭分布面积最广的森林类型,多在坡度5°~10°之间的阴坡、半阴坡下部,生境较冷湿,水分充足,并常有滞水。枯枝落叶分解不良,形成明显的潜育化和泥炭化现象。加之土层极薄,又具永冻层,影响林木生长,因此立木低矮,胸径小,林相虽整齐,但枯腐木和风倒木较多。由于林内水分充足,利于兴安落叶松种子萌发,故林下幼苗很多。但因灌草茂密,妨碍了幼苗发育成幼树,因此林下更新出现幼苗多、幼树少的特点。

        草类—兴安落叶松林集中分布于山地下部坡度一般为6°~10°的阳坡、半阳坡,多为同龄林,有成层现象,层片结构较简单,有时林内有大量更新幼树。林下土壤为较肥沃的棕色针叶林土,因此草本层和灌木层发育较好,草本植物种类繁多。

        白桦—兴安落叶松林在大兴安岭是一种过渡植被类型,是原生的兴安落叶松林经过采伐、火烧等干扰后,以白桦为主的阔叶树种侵入形成,所以白桦—兴安落叶松林在组成、结构上极不稳定,但分布广泛。白桦的寿命一般仅为70年~100年,而兴安落叶松寿命较长,随着林龄增加,白桦逐渐衰退,便恢复成各类兴安落叶松林。虽然白桦—兴安落叶松林不稳定,但白桦在改善森林土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兴安落叶松林演替的重要阶段。

        大兴安岭大兴安岭大兴安岭4张

        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是中国东北部的著名山脉,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它北起黑龙江畔,南至西林木河上游谷地,全长1200多公里,宽200公里—300公里,海拔1100—1400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林区,木材贮量占中国的一半。

        大兴安岭东南坡较陡,西北坡向内蒙古高原和缓倾斜。经过长期侵蚀,山顶浑圆,以海拔2029米的黄岗梁为最高。东南坡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雨水较多,西北坡却较干旱,成为森林和草原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北部漫山遍野都是密密层层、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林带北宽南窄,跨纬度7°,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约为62。

        大兴安岭中有许多优质的木材,如红松、水曲柳等。落叶松、白桦、山杨等是这里的主要树种。由于这里的树木十分稠密,只有拼命地向上长,才能最大限度地接受到阳光,因此,这里的树木一般都很直、很高,是上等的建筑材料。有的大树长到60多米,树干仍然笔直。

        大兴安岭盛产蓝莓(俗称笃斯、都柿),而且都是纯野生的,是中国主要野生蓝莓产区。蓝莓,意为蓝色的浆果之意。一种是低灌木,矮脚野生,颗粒小,但花青素的含量很高;第二种是人工培育蓝莓,能成长至240cm高,果实较大,水分较多,花青素含量相对偏低。全世界分布的越橘属植物可达400余种,主产于美国又被称为美国蓝莓,中国主要产在长白山及大、小兴安岭林区尤其是大兴安岭中部。

        动物资源

        大兴安岭的林地有7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41,在浩瀚的绿色海洋中繁衍生息着寒温带马鹿、驯鹿、驼鹿(犴达犴)、梅花鹿、棕熊、紫貂、飞龙、野鸡、棒鸡、天鹅、獐、麋鹿(俗称四不像)、野猪、乌鸡、雪兔、狍子(矮鹿、野羊)等各种珍禽异兽400余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成为中国高纬度地区不可多得的野生动、植物乐园。在大兴安岭流淌着甘河、多布库尔、那都里、呼玛、额木尔等二十多条大小河流,最终注入了边陲人民的母亲河——黑龙江。这里盛产鲟鳇鱼、哲罗、细鳞、大马哈、江雪鱼等珍贵的冷水鱼类。

        4张

        部分鸟类

        鸟类:大兴安岭的代表种类首推松鸡科,虽然新疆、甘肃、青海、四川也有松鸡科分布,但该区无论在种类或数量上均居全国之首位。主要有三种:黑嘴松鸡(棒鸡)、黑琴鸡(乌鸡)、花尾榛鸡(飞龙)。它们不畏严寒,常年留居大兴安岭。多在地面栖息,也常上树活动。春夏季吃树芽、树叶、昆虫等,秋冬季吃鲜红色的越桔果实、落叶松嫩枝、桦树和榛子的花序、芽等。晚上钻进雪窝过夜。它们在地面营巢,但其巢隐蔽甚好,极难发现问题。它们在本区属于典型的冬候鸟。

        鸡类除松鸡科处,雉科有三种,雉鸡仅见于伊勒呼里山以南,斑翅山鹑等有一定数量。

        陆禽除鸡类外,还有山斑鸠,在这里是常见的夏候鸟。岩鸽见于山崖附近。

        游禽在大兴安岭鸟类中占有相当的位置,包括目、雁形目、鸥形目三个目。大兴安岭地区是多种雁鸭类的天然繁殖场,其中鹊鸭、斑头秋沙鸭等只在该区繁殖。

        涉禽包括鹳形目、鹤形目、鸻形目,共40种,其中鸻形目种类最多,它们是沼泽湿地和河边水域的居住者,都是候鸟。

        猛禽在大兴安岭鸟类中所占比重不小,有隼形目19种,鸮形目10种。它们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