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国子监

第(2/2)页

,柳永左思右想,终于是想起来这孙师为何人。

        孙奭,字宗古。一生致力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历史上真宗泰山封禅,他是唯一直言不讳的人。曾说用“天何言哉’,岂有书也!”明确反对天有意志之说,也明确反对真宗的迷信之举。这位大神后来还是仁宗的老师。乖乖,怪不得今天这孙师的表现是这样。后世对他的评价就是性情刚烈。

        学子苑离国子监很近,柳永也就安心住下了。好在也没什么行礼,当天便搬了过来。要说这时候的举人那是真的幸福。一般中了乡试以后,本地衙门就会提供入京的津贴,看距离远近,少则三五两,多则有几十两。

        一般进京赶考的学子在花费上边是不需发愁的。像自己离开家时除了县衙给了40两银子,家里边也给带了上百两。要知道现在大宋朝可是还没有银票出现。那百两银子也早就换做金锭,随身带在身上。

        之前一直没有动用,现在在东京就要有多的花费了。之前与晏殊在茶楼吃茶,虽说最后王大人免了费用。可是从茶单上看,怕是也得二三两。

        吃过晚餐后柳永便又铺开纸张,写起字来。自己在东京现在也无其他好友相处,父辈也未在汴梁当过官。这些夜晚,柳永大都会花费一个时辰左右来练习书法。

        主要是练习馆阁体,也就是在科举考试中用到的字体。自己前世专门临摹过徽宗的瘦金体,如今的楷书与行书也都还算得上是登堂入室。唯一是对这馆阁体书写过少,所以一有时间就多做练习。

        接下来几日,柳永便在国子监内太学的各个学科进行旁听。太学的主要课程是经义、策论、诗赋,学生可兼修法学(律学),并“早晚习射”。教学方式则采用分斋授课。斋,就如今天学校的教学班。

        太学允许旁听,到太学听课的人数远超其员额。有几位热门的大儒,柳永每次都只能在窗边旁听。而且在太学,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外舍、内舍、上舍,就如今日大学的预科、本科、研究生;只有修到了足够的学分才可以升舍或毕业;太学又采取分斋教学,一斋三十人,小班制,分“经义”“治事”两个专业。

        而且太学,其实仅仅是国子监直辖的几所国立学校之一。太学之外,国子监还辖有多所学校。包括国子学,四门学,小学,辟雍。

        除此之外,国子监还通过学科进行了分类。分为律学,算学,书学,画学,武学,医学等。同时每一个学科还有分专业划分。在此时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制度。所以没有自己课的这几天柳永反而更加忙碌,而且每天都还很充实。

        旁听了几日,终于等到上课这天,柳永早早的就到国子监报道。国子监的大儒并不是每天都来授课,毕竟在国子监教授的大儒大多也都在朝廷中有职位。所以上课天数也是由授课老师指定。

        在国子监中,分为祭酒、司业、博士、学正。主要授课的就是博士和学正。当然,像柳永这样进京的举人已经不需要学正授课了,基本都是博士教学。

        通过这几天得知,孙奭大人是国子监的司业。是国子监的二把手。不过孙奭大人却喜好教学,所以柳永才会看到孙奭。

        等柳永进入课堂后才发现,这课堂只是一件小屋子,屋内有五张条案,上一下四。最多也就可以同时给四人授课。

        看到还没有其他人到来,柳永便等在门外。没有多久,便看到两人并肩走来。看到门口站立的柳永,都有些吃惊。

        其中一略带福相男子走上前来与柳永互相问好。

        “这位兄弟安好,吾二人为翰林殿王氏子弟,吾名王六安,吾弟名为王鹤鸣,敢问兄弟是哪家俊才?也是投在孙大人学下?”

        “吾并非东京人士,乃福建崇安进京赶考的举人,名柳永,字景庄。得吏部朱侍郎举荐,来国子监学习,见过二位学兄。”柳永也向二人介绍起自己。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