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登门拜访

第(1/2)页

第28章  登门拜访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在彭耆老的宣传下,这首《悯农》很快就在义兴县的上流圈子里传开。

        这个时代诗词并非主流,但一首好诗还是能够让人赞叹,引发讨论的。

        尤其是《悯农》这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又意义非凡的诗句。

        对于“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一句,江南上下感触最深。

        戴洪凌念着手中的诗句,心下没由有些后悔,陈青兕的才能远超想象,若能收为己用,也能全自己之名,可恨那小子天生反骨,到现在也不向自己低头,难不成要自己堂堂县令,跟他认错?

        哼?就先晾他一段时间,熬不住了,自会妥协。

        除了戴洪凌,县里的大多士绅也收到了品鉴《悯农》的拜帖。

        其实所谓品鉴,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炫耀,这也是公认的传统。

        这个时代缺乏传媒渠道,谁谁谁写了一篇好文章,拿出来求品鉴指点,目的就是宣传。

        唐诗是中华文化中最璀璨的光,毋庸置疑。然而初唐诗词却不在其列,这时候的诗通常是宫体诗,还未得到正确的引导发展,大多妖娆做作,词藻靡丽,多是南朝梁陈的胭脂气息,全是靡靡之音,说一句诗词的黑暗时代毫不为过。

        裴隆捻须微笑,他的书法学自虞世南,深得其三味,心中也颇为自得。

        没有多想,陈青兕将拜帖收下,亲自出门迎接。

        年长的儒士作揖回礼,说道:“在下裴隆,字子晏,这位是某至交好友,姓楼,名宗,字德仁,游历至此,得以拜读陈佐史的《悯农》,深感震撼。隆于长安曾拜读上官秘书少监之诗作,为上官体那绮错婉媚的诗风震撼,今日得闻《悯农》,意境之深,不亚于上官秘书少监矣。”

        上官仪是先驱,四杰是奠基,陈、刘、张是推手,最后唐诗在李白、杜甫、王维、高适、王昌龄、岑参这些人手上走向巅峰。

        之前因为戴洪凌刻意轻视,知道陈青兕安抚流民的人不多,但随着名气的提升,他单枪匹马深入虎穴安抚流民的举动,也为大多人知晓。

        <div  class="contentadv">        有文采又有实干,陈青兕三个字,真正传出了名气。

        娄师德看着儒士写下《悯农》全诗。

        这蹭热度凑热闹,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贵客来临,陈青兕有失远迎。”

        义兴县客栈。

        儒士说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是否就是江南最真实的写照?”

        毫无疑问引发了不小的风暴。

        儒士、娄师德一并走出客栈,来到驿馆,送上了拜帖。

        后世很多人都不了解上官仪对于唐诗的贡献。

        上官仪的是第一个对宫体诗作出改变的人,在他之后是初唐四杰卢照邻、王勃、杨炯、骆宾王,紧跟着的是陈子昂、刘希夷还有张若虚……

        这一瞬间让人跟上官仪相提并论,陈青兕险些把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