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久违的李家娘子

第(1/2)页

第55章  久违的李家娘子

        青溪县府衙。

        陈青兕正在给睦州刺史写信,信写的很长,足足有一千余字,信中内容左右就是一个字“穷”。

        抱怨哭穷。

        这招在这个时代有没有用陈青兕不知道,在后世很有用。

        手机拉黑就电话,电话敷衍就登门。

        也就是这个时代交通不便,来去一趟太费时间,青溪县这里又离不开他,左右得亲自上门,现在只能修书哭穷,短短半月间,这是他写的第三封信了。

        “陈县令!”

        史务滋大步走进屋子,行礼问好。

        陈青兕示意他免礼,将手中毛笔搭在笔架上,问道:“情况如何?没有人不同意让孩子上县学读书吧。”

        经过十日的整理,青溪县的县学正式开办。

        尽管公告已经发出,陈青兕还是让史务滋挨家挨户的去通知,避免有人没有看到,或者有人不理解公告内容。

        史务滋如实道:“对于孩童上学,百姓们并不积极。可听说有免费午餐,还能管饱,没人拒绝的了这种诱惑。还有人想将自己十七八岁的少年一并塞进来。”

        陈青兕会心一笑,这种情况在他预料之中,安排免费午餐也是为了让百姓能将自己的孩子送来。如果没有这免费的午餐,他估计有一半人觉得读书无用,与其花费时间读书,不如跟着一起干琐碎的活,早些当家,减轻家里的负担。

        这并不能怪他们愚昧,而是这个时代普遍现象就是如此。

        陈青兕开办书塾,也不指望这些孩子真能成才,只是让他们未来的人生多一点选择。多认一些字,多懂得一些道理,终究有好处,没有坏处。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县里的劳力严重不足,只要有力气的男女都得干活。

        家中有孩子,对于家庭来说就是一种牵累,将孩子交给书塾,能够解放一个家庭的劳力,对现在的青溪县非常重要。

        这种事情,陈青兕自然不能对外说的。

        “需不需要休息一下?”

        陈青兕很客气的问了一句。

        史务滋忙作揖道:“学生不累!”

        他年纪只比陈青兕小两岁,今年刚好及冠,宣州溧阳县人,此次来青溪县有一半是奔着陈青兕来的。

        青溪县消息堵塞,他的两首诗并未传达,但宣州上下早已传遍。

        史务滋及冠游学,第一站便想拜访能够陈青兕,看一看能够作出“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与“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这样惊世诗句的人,到底是何等人物,正好顺道拜会自己的外祖父。谁料外祖父对这位新上任的陈县令推崇备至,更是直言能在他身旁学个三五月,远胜游学三五载。

        他知自己这个外祖父向来高傲,连最得意的门生石仲览都未能得他如此评价,心中好奇更甚,同意庄敏瑞的建议。

        史务滋跟了陈青兕十余日,根本没得空闲讨论诗句。每日都有不停的活干,就觉得自己跟木偶一样今天去干这个,明天去干那个,累得回到家中倒头就睡。

        <div  class="contentad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