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小心眼的李治

第(1/2)页

第405章  小心眼的李治

        随着李治、武皇后的表态,所谓的割据自立的流言,自是无人敢再提。

        萧妙宸也在这一次展露了陈家当家主母的镇宅能力,不但能够相夫教子,在外还能维护自家郎君的名望。

        贤惠之名,亦在商洛之地盛传。

        紫微宫贞观殿。

        李治看着手上陈青兕关于高句丽最新情况的奏疏,看着向来稳重的陈青兕都很乐观的表示,高句丽已经无力回天,只待渊男生与渊男建、渊男产分出胜负,东北可定。

        既然东北可定,那陈青兕也没有必要留在百济了吧?

        李治看着手中的奏疏,脑中浮现如此念头。

        李治向来不是大度的皇帝,相反很爱斤斤计较。

        自从陈青兕对于趁势进攻高句丽抱以反对态度以后,李治就将他从进攻高句丽的序列中拿掉了。

        李治不是不知道陈青兕的决策是对的,相反他很庆幸自己没有被眼前的虚假的利益所动,选择相信陈青兕的判断,但这并不妨碍他给陈青兕穿小鞋。

        既然陈青兕拒绝自己给他当三军统帅的诱惑,让他的封禅缺了一点遗憾,那覆灭高句丽的战役也就别参加了。

        现在东北的事情差不多了,最后的战役也轮不到他,不如提前将他调回庙堂。

        也好试一试,陈青兕的态度。

        李治自然不信陈青兕有割据之心的,陈青兕的所有动向都在他掌握之中,所有政治意图都会上疏禀报。就陈青兕那写报告的功底,李治即便身在万里之外的京畿,也对百济的情况了如指掌。

        最让他无法接受的是,他安插在陈青兕身旁的人,送回来的消息都不及陈青兕写的详细。

        这让李治有种啼笑皆非,多此一举的感觉。

        不过陈青兕的能力太强,用得好会诸葛、王猛,用不好,那就不好说了。

        李治这个皇帝,帝王心思极重,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

        这一点远无法跟他的父亲相提并论。

        要将陈青兕这样级别的边帅调回京畿,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

        李治暗自琢磨,想着自己的最近念叨的大事,心中有了定计。

        “陛下!”

        内侍突然怯生生的走进殿内。

        李治头也不抬,只是说了一个:“说”。

        “外边韩国夫人求见!”

        李治脸色微沉道:“不见!”

        韩国夫人还是有用的,只是此番她行事过于愚蠢,得给她一个教训。

        尽管此次给他表现了一出君臣相知的戏码,并没有造成恶劣影响,可下次却不一定了。

        接下来的月余时间,京畿一片太平,天下也无大事。

        这种和平,也促成了封禅的推行。

        自从麒麟现身介山和含元殿之后,李治已经为封禅作铺垫了。

        一直没有动静是在等,春季是最容易看出灾祸的季节。

        万一这边刚说天下太平,适宜封禅,另一处地方就起了灾祸,那不是啪啪打脸?

        随着风调雨顺,天下各处无天灾汇报,正应证了麒麟现世,天下安泰的说法。

        于是乎,在麟德元年,六月三日,这一天,礼部尚书卢承庆首先提议封禅。

        李治假惺惺的考虑,甚至说出“朕德薄”的字眼。

        但随着武皇后的极力表现,还有文武百官人精的配合,李治“很勉强”的同意了官员的封禅请求。

        随即便是万众期待的封禅使的任命。

        这封禅使可是至关重要的存在,能够当任封禅使,那是天大的殊荣。

        李治很快给出了封禅使的任命:封禅使李绩,这个毋庸置疑,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

        作为唐朝庙堂上为数不多的开国元勋,李绩不论资历军功还是文治政治上的功劳都是一枝独秀,无人可比的,封禅副使李元礼、许敬宗、陈青兕……

        这副使的名额一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李元礼、许敬宗自不用说。

        李元礼司徒、潞州刺史,郑王,高祖皇帝十子,乃是地位最高的宗亲,而许敬宗亦是两朝老臣,位居宰相,把持议政厅多年,无人可比。

        但陈青兕才入庙堂多久?

        尽管他的功绩,确实远胜他人,不管是文治之功,还是武勋都出类拔萃,常人无法比及。

        但他的年纪资历是远远不够资格的。

        何况人家坐镇百济,定倭国,镇新罗,抚百济,高句丽让他逼得分裂,覆灭在即……

        这干的多出色,特地将他召回来当任封禅使,不是乱用人才?

        质疑反对声不绝,毕竟个别有希望成为封禅使的人,无法撼动李绩、李元礼、许敬宗,唯有从陈青兕身上入手了。

        但李治对于庙堂的掌控力是无人撼动的,他定下的人选,反对无用。

        有人拿陈青兕离开百济,会导致东北掌控力减弱一事来说,李治连后备人选都定下了刘仁轨。

        李治如此解决,也衍生了不好的结果,有人怀疑是不是受到了谣言的影响。

        但这一切都无法改变,陈青兕调回京畿的事情。

        消息传到百济,百济诸将皆为陈青兕鸣不平。

        陈青兕在海东半岛翻云覆雨,让周边诸国闻风丧胆,眼看高句丽陷入内乱,正是可乘之机,将他调离,岂不等于剥夺他的功绩?

        他用谋定计,眼瞧着大功告成,却让他人摘最后的桃子,只是想想就为陈青兕觉得委屈。

        尤其是与陈青兕友善的黑齿常之、沙陀相如、赵持满、程务挺几人。

        黑齿常之、沙陀相如两人本是百济降将,陈青兕却没将他们当作外人,予以重用,还给了他们一定的自主权。

        现在百济的民生,在陈青兕、刘仁轨的努力下,已经有所好转,尤其是海上商路的开通,经济物资远胜之前,对于陈青兕更是信服。

        两人是真心服气陈青兕对于百济的统治。

        赵持满不用说了,一手提拔的铁杆。

        程务挺也因陈青兕的关系,提前得到了历练的机会。

        在陈青兕这里,他跟着陈青兕、黑齿常之学了不少在他父亲那里学不到的东西,也认可他这个统帅。

        一行人闻讯之后,纷纷赶到大都督府。

        黑齿常之说道:“大都督,不如我等一起上疏,劝陛下收回成命?”

        这话也只有黑齿常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