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作茧自缚的武皇后

第(1/2)页

第410章  作茧自缚的武皇后

        武皇后已经涉政,在处理上官仪这一事件中拥有很大的权力。

        这也是李治惯有的操作。

        这一次政治清洗,矛头直指前太子兼庶长子李忠,李治向来爱惜羽毛,这种有损自身名望的事情他向来不会亲自插手的,让他人背黑锅是李治最常用的手段。

        就是李治若是知道,自己一次次将自己的媳妇推出来背黑锅,培养出来了一个女帝,导致了自己背负软弱之名,会不会气得从棺材里爬出来,改变自己的风格。

        武皇后即有心将陈青兕牵扯入内,当即指示许敬宗将郭广敬拿下审问。

        许敬宗自不会反对,他这老狐狸知道李治是打算借助上官仪之事,将李忠这个未来隐患除去。

        郭广敬与上官仪交好,人尽皆知,谁能保证他不是李忠一派?

        何况人拿的越多,越显得他们办事有力。

        许敬宗本就不是什么好人,坐享其成。

        当天武皇后就将今日整理出来的审讯报告交给了李治。

        负责清洗李忠一派,以武皇后、许敬宗为首,但李治在幕后掌控着一切,所有情况最后都会向他汇报。

        李治看着首次出现郭广敬的名字,漫不经心的看了一眼武皇后,继续往下看。

        郭广敬的供词中交代了与陈青兕见面的情况,也说了上官仪的请求。

        同陈青兕与之说的一般无二。

        李治下颚的少许胡须抖动了一下,将手中的审讯报告放下。

        武皇后说道:“陈大都督是昨日入的城,当时已经黄昏,没有多少人知道此事。今日一早,郭广敬就找上了大都督,说了什么并不清楚,但现在他交代的只有这点。”

        武皇后用心故意说的模棱两可,一方面表示陈青兕这一入京,连面圣述职都没顾得上就见了郭广敬,另一方面又质疑郭广敬的供词有误,含沙射影的表示两人也许牵扯大问题。

        武皇后深知自己丈夫的性格,陈青兕不是一般人物,文武双全,能力涉及军政,在庙堂上有一定的分量,在军队里亦有一定的人脉。

        这种人别说没有二心,就算一心为公,也得提防一二,何况现在这种情况,发生了这种独特的事情。

        武皇后并不指望能够此次一下子扳倒陈青兕,只要能够在自己丈夫的心里留下一颗怀疑的种子,目的就达到了。

        一旦让君王生疑,未来很多事情实行起来就更加便利。

        武皇后眼眸里透着几分胜券在握。

        岂料李治只是简单的回应了一句:“捕风捉影之事,不值得大惊小怪。上官仪在两京生活了数十载,莫不真要将他说过话的每个人都下大狱?”

        他回应的语气很轻,说的事情却是极重。

        李治知道武皇后在处理上官仪的事情上是动了私心的,顺手处置了一些得罪她的人,便如反对她参政的,如跟着上官仪一起弹劾房仁裕的。

        李治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只要不过火,他都不当一回事。

        大唐不缺人才,贬黜一些人,重新升用便是。

        但将目标伸到陈青兕这样急缺的大才身上,那就太多了。

        何况这个大才,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对于他也是忠心耿耿,即便琐碎之事都事无巨细的汇报。

        这就触及他底线了。

        武皇后瞬间脸色苍白,不知自己错在何处,忙道:“妾明白。”

        李治挥了挥手,直接让武皇后退下去了。

        武皇后走出了大殿,一股无力的感觉涌上心头。

        这一次她可输得彻底。

        武皇后在权谋上有着一定天赋,她知道此番失败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李治眼中,自己对陈青兕已经有了偏见敌视之心。

        有了这一个印象,以后她嘴里任何关于陈青兕不好的话,都会被视为别有用心。

        本来陈青兕就是一个极其难对付的存在,现在更加不好办了。

        对于这一切,陈青兕并不知道,也不是因为神机妙算,提前将郭广敬的事情告诉李治,而是自身的政治水平,让他不会轻易的露出破绽。

        武皇后以为可以利用的破绽,早就被陈青兕自身不经意的谨慎抹除了。

        陈青兕出了皇宫,返回了家中开始写拜帖跟请帖。

        离开庙堂两年半,这重回京畿,自然要将关系网重新巩固。

        此番从百济回来,陈青兕特地带了许多海东的礼物。

        海东穷困,但因靠着长白山,好东西确实不少。

        什么人参、灵芝、东珠、貂皮之类的,都是宝贝。

        陈青兕将礼物根据地位亲疏逐一分发出去,又将清流派的核心人物以及商洛文坛里的好人物逐一请至府上叙旧。

        尤其是文坛里的诸多大儒。

        因为上官仪的原因,文坛上下人心惶惶。

        上官仪的罪是勾结前太子李忠谋反,这是灭族的大罪。情节严重的,跟他有过往来的人都会被牵连。

        尤其是武皇后趁机排除异己,利用此次政治事件,将不少与之作对的人拉下马,以至于人心惶惶。

        陈青兕此刻的出现,让他们寻得了主心骨,稳定了民心。

        陈青兕用了五天的时间,才走完交际。

        陈青兕不在,清流党的情况,人所共知。

        他这一回归,毫无悬念重新获得了党魁之位。

        尤其是陈青兕此番已经身为尚书,离入相只是一步之遥。

        文坛自不用说,现在正缺陈青兕这样的大佬庇佑。

        陈青兕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两股政治力量掌握在手上。

        至于兵部尚书一职位,陈青兕也是即入即主。

        他本就在兵部当过侍郎,且因为能力原因,差点就将上司架空了。

        虽然离开了两年半,但兵部在姜恪的管理下并没有大变化。直至房仁裕接管了兵部,才出现了一定的变动。

        房仁裕不像姜恪,纯以军功入尚书,对于政治不擅长。

        他是有政治能力的,自不愿意在一个充满了前任气息的部门当一把手。

        他在兵部作了不少动作,但终究在位时间不长,且他一直在外地为官,于京中并无多少力量,对于兵部的改动有限,只是作了些许小变动,就给李治踢出了庙堂。

        陈青兕的回归,也得到了兵部老人的欢迎。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